新闻资讯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京津冀合力锻造世界级创新集群

本文转载自“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引言

近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为充分展示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成效,7月12日,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及市科委组织安排下,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求是杂志、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20余家中央及市属媒体,到访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简称“中心”),全方位调研报道中心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及组织颠覆性创新、京津冀协同创新等情况。

图片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天津、通州、燕郊等多地布局。作为科技部批准的以京津冀地区一流科研机构和大学为基础组建起来的创新平台,采取大学“育种”、中心“育苗”、企业“育材”、区域“成林”的发展模式,从“苗”“材”中深度发掘出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应用,实现京津冀创新接力和加速。
三家体系内企业燕郊“筑巢”
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联泰集群的生产车间忙忙碌碌,AMR智能搬运机器人往来穿梭。今年3月,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随着业务发展以及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扶植吸引下,联泰集群正式落户燕郊高新区,成为首家落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的北京企业。
“去年我们正在为扩增产能的厂房选址问题而发愁时,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送来的一份位于燕郊的项目图纸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没多久,我们的新厂房在燕郊正式开建。”联泰集群负责人介绍说。
联泰集群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自主培育的高科技企业,是一家为气象预测、石油勘探、视频处理等领域提供超级算力技术支持和设备的公司。位于燕郊中心的联泰集群生产车间则以制造服务器为主,每年最大产能可达1万台,预计今年8月累计产值达2000万元。
“创新中心除了在北京海淀总部建设1个原始创新平台提供核心技术外,还建设1个产业承接平台,就是燕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说。为辐射带动北三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燕郊中心凭借与北京的距离优势,将承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果的试验、放大和试产。
京津冀三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差距,长三角、大湾区等地线性延伸的做法无法复制到京津冀,协同创新难度大。为了破解协同创新难题,中心探索出一套“创新链耦合产业链”的运作方法,为三地企业赋能。
“中心以全球创新网络资源为依托,挖掘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材料与化工、环境保护等产业,为北三县企业技术赋能,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定制研发所需关键技术或解决方案,为企业技术赋能、帮助企业建立持续的技术核心竞争力。”王茤祥说。
目前已有三家体系内企业落地燕郊中心临时加速空间,今年底将落地六家企业。
通州中心将主打“医疗器械”
在长安街以东30公里的张家湾设计小镇,也被注入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基因”。“通州中心刚刚揭牌,这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又一里程碑事件。”王茤祥说。
中心以面向城市副中心推动技术转移转化、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落地为核心,集引资、孵化功能于一体,聚焦数字经济、低碳环保、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依托国家级创新力量和重点科技专项等路径和契机,培育技术产业生态,并与津冀区域特别是北三县创新联动,组建区域成果转化中心,批量承接中心形成或整合的相关技术转化,培育新的增长点。
“今后的医疗器械项目,可能都会集中到城市副中心去。”王茤祥说,随着城市副中心建设,北大人民、安贞、友谊医院等“国家队”纷纷扎根副中心,给副中心带来基础医疗和医药健康发展新动能。大量三级医院在此布局,势必为医药健康产业提供丰富资源,此外,医院本身可以带来临床研究想法,具备将其产业化的可能。“我们将以城市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为抓手,打造通州分中心,这也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球化创新网络体系布局中的重要一子。”
研发十多项世界首创成果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家战略重要科技力量,致力于将“创新链”精准链接“产业链”,产生了“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植物免疫蛋白RDR低毒广谱抗肿瘤原创药”“集成式智能电子皮肤”“纳米金属透明电极”“钠离子电池材料及电池”等十多项世界首创成果。
光谱是物质的“指纹”,清华大学师生研发出了世界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可用于病理诊断、环境探测等领域,填补国内外相关技术空白,相关市场规模达百亿人民币。“以往这样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起码十年时间,但我们接触两三年,已经组建了公司,在天津新建了一条中国最先进的微纳光电子芯片生产线,预计明年就能投产。”王茤祥说。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速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目前,中心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实施前瞻性项目达208项,约50%来自国际。其中,已有139项成果实现转化,培育硬核科技企业105家,其中上市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约110亿元,培育出了载诚、中科海钠、超维景、超视计、十沣科技等一批硬科技明星企业。通过创新平台,不仅扩大了京津冀创新资源的“朋友圈”,还使企业的制造需求得到快速响应,实现快速批量制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给技术赋予了生命,为企业带来了新机。
中心目前与全国优秀项目组织单位、一流大学等组成了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选拔和实施了一批引领未来和突破“卡脖子”难题的重大项目,未来每年将新增50至100个项目,加快形成引领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