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
  • 崔清华

    崔清华

    助理创新师
    CUIQINGHUA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2年-2016年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

    2017年-2019年 台湾清华大学化工学院博士后

    2020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在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传感材料与电化学能源材料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到科技专项(A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涉及产气式药物释放载体、微/纳米能源医学、基于核酸的光/电生物传感,锂空气电池的机理研究、电化学催化材料等领域,研究成果发表于Nano Energy, ACS Appl. Mater. Inter.,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

    戴军

    戴军

    助理研究员
    DAIJU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0年-2014年 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士学位

    2014年-2015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

    2015年-2021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学位

    2021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在校期间前后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研究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团员称号、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和英国工程物理学会博士论坛最佳论文奖两次学术奖励。

    研究方向:微纳光电子、微纳光源、等离子体紫外光源。

    樊华

    樊华

    助理创新师
    助理创新师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7年-2021年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纳米技术博士学位

    2022年博士后出站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2022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研究方向:柔性电极,智能传感。

    科研成果:1.发表SCI论文共9篇;2.参加Mitacs accelerator两个项目。

    冯丽爽

    冯丽爽

    教授
    FENGLISHUA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博导,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1996年博士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精密机械和光学学院光学及光电仪器专业,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教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学会高级会员。

    个人成就: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从事微光机电系统(MOEMS)、先进光纤传感技术、光纤测试技术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973计划等国家课题、重大探索项目、部委基金等项目二十余项,近五年个人承担科研经费800多万,在微小型光纤传感器技术、微光机电惯性器件和光纤偏振测试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个人荣誉:部分研究成果曾获2004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2)、2004年北航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国家课题先进个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等表彰。

    研究方向:微光机电系统;光纤传感器技术;集成光学与集成光学器件应用技术;光学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

    顾春梅

    顾春梅

    助理研究员
    GUCHUNMEI

    博士,副研究员职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助理创新师

    2006年-2010年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学士学位

    2010年-2016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学位

    2013年-2014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生物化学系访问学生

    2016年-2020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2020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研究方向:1、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2、体外诊断;3、核酸硫化学。

    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此外,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自主课题及孵化公司项目等多项科研和产业项目,研究成果发表于Nat. Chem.、Angew. Chem.、Chem. Sci.等国际著名期刊。


    高红英

    高红英

    创新师
    GAOHONGYING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2003年- 2007年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原泰山医学院)制药工程学士学位

    2007年-2010年 石河子大学药理学硕士学位

    2011年-2014年 沈阳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博士学位

    2010年- 2011年 本溪百草源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4年- 2016年 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2016年-2020年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后

    2020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主要研究项目:靶向肺癌干细胞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及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蛋白质靶向降解技术和抗病毒小分子化合物的发现及生物学机制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创新药物进行分子药理学机制研究、肿瘤治疗新靶点的发现和确认,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药物开发和相关转化医学研究。

    耿钰粼

    耿钰粼

    助理创新师
    GENGYULIN

    2022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毕业,专业方向为集成微纳系统工程,研究方向为低维纳米材料复合力传感晶体管。后续在爱丁堡大学开展短期博后,研究MEMS多维触觉传感器。在英国博士/博后期间,在微纳加工、MEMS力传感器、低维纳米半导体晶体管方向取得优秀成果,发表数篇论文于ACS AMI、Nanoscale Advances、Nano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

    2022年全职加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负责工程化研发以及发掘国内外前沿项目、并推进产业化。 另外, 在项目发展、筹备等方向,已协助国内先进单位,在新型5G滤波器、低维纳米器件、新型计算系统等领域推进多个项目立项。


    何恩方

    何恩方

    助理创新师
    HE ENFANG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助理创新师

    2017年-2017年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工艺整合工程师

    2018年-2022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学位

    2022年-2023年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芯片研发工程师

    2023年-至   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研究方向:1、OLED材料及器件;2、光伏材料及器件;3、芯片研发。

    科研经历: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基金、重点实验室基金等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项。

    工作经历:SMIC2022届技术培生,参与28 nm、40 nm、55 nm、110 nm特色工艺平台的研发。

  • 黄俊

    黄俊

    副所长
    HUANGJUN

    先后获得清华大学车辆工程学士和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车辆结构耐撞性仿真分析和实验评价技术。曾在航天科技集团从事飞行器系统结构和机构设计工作。先后从事主导空间机构设计,激光增材制造产品设计,特种轴承开发等课题,负责全三维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建设工作。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期间,实地考察了100余家民营制造型企业,从人才、技术到产业化项目,积累了产学研用资源的优化配置经验。

    韩利强

    韩利强

    助理创新师
    HANLIQIANG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05年-2011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本硕学位

    2012年-2015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化学生物学博士学位

    2017年-2020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物理学博士后

    2020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参与两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均为主要完成人,分别是抗肿瘤药硼替佐米的研发和抗肿瘤候选药物YSY-02A的研究;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1项为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的基金:新型肽和拟肽硼酸类蛋白酶体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协助扬子江药业完成抗肿瘤药物硼替佐米仿制药开发,获得扬子江药业奖;开发出一个已报道治疗白血病活性最好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临床前药物。

    研究兴趣:1.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包括小分子药物的合成工艺开发;2.有机硼酸类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各种激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

    洪伟

    洪伟

    创新师
    HONGWEI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1997年-2001年 沈阳药科大学化学制药学士学位

    2001年-2004年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硕士学位

    2005年-2010年 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2004年-2005年 北京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

    2010年-2020年 北方民族大学教学科研岗,2019年被评为教授。

    2013年-2014年 马来西亚大学博士后

    2019年12月被评为教授

    2021年1月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主要成果:(1)着眼于叶酸通路,本课题组以二氢叶酸还原酶和胸腺嘧啶合酶为双靶点,开发双靶点抑制剂用于耐多药结核病和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的研发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出一系列高活性化合物,且与现有的治疗药物无交叉耐药。在此方向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2)课题组成功设计并合成出TGF-β1及其I型受体膜外区的双靶点抑制剂,该抑制剂阻断了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是当前全球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课题取得了突出进展,发现一系列有较高活性的分子,并且该分子表现出对纤维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此方向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3)致力于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的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活性位点扩张技术发现潜在的可以提高生物活性的Asp84空腔,并设计合成出新型具有抗肿瘤活性的PRMT1抑制剂。该项目的研究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3篇。

    共发表学术论文38 篇,其中在世界知名科学杂志(SCI 检索)上发论文21篇,EI检索或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 检索的期刊上发表论文17 篇。另外本人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2项;以第二发明人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此外,本人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并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外引才百人计划”,“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获得“第十六届宁夏青年科技奖”和“第十四届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研究方向:基于靶点的新药研发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集中在LPAR1、PRMT1、MtDHFR和TGF-β为靶点的抗癌药物、抗纤维化药物、抗结核药物和抗耐药菌药物的研究。

    黄霞

    黄霞

    所长
    HUANGXIA

    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所长。

    1978年-1982年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建系给水排水专业学士学位

    1983年-1985年 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环境工学科硕士学位

    1985年-1988年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化学环境工学博士学位

    1989年-1992年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 讲师

    1992年-1997年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 副教授

    1997年-至今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学院) 教授

    2000年-2012年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2年-2017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2年-至今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

    1994年-1994年 美国University of Cincinnati访问学者

    1995年-1997年 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生态工学系副教授

    1998年-1998年 英国University of Leeds访问学者

    1998年-1999年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客员教授

    2007年-2007年 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

    研究领域:1.膜法水与废水处理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生物电化学强化废水净化技术与应用;3.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与应用; 4.介水病毒的传播风险与防控。

    侯延冰

    侯延冰

    创新师

    1991年—1994年  中科院长春物理所博士学位;

    1994年—1996年  南开大学物理系博士后;

    1997年—现在 北方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2002年—2003年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研究员。

    2023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钙钛矿光电器件、微纳光电材料与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光波导放大器。 承担科研项目近30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60多篇。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贾晶晶

    贾晶晶

    创新师
    JIAJINGJING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化工研究所副所长,创新师。

      2006年-2012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2012年-2015年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

      2013年-2014年 悉尼大学访问学者

      2015年-2016年 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后

      2017年-2019年 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

      2018年-2019年 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访问学者

      2019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化工研究所副所长,创新师

      贾晶晶博士长期担任复合材料领域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和Carbon杂志的审稿人,同时为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长期与香港科技大学、悉尼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保持着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并与国内知名复合材料专业团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23篇,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3项,H因子为19,文章总被引用次数超过3000余次。其中,两篇文章发表在材料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 ACS Nano。部分成果已被纤维生产厂家与应用单位采用。

      主持了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车用超混杂复合材料先进制造项目1项、北玻院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2项,并作为技术骨干先后参研了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香港政府创新支持计划,澳大利亚ARC计划,国防973,国防预研等项目。

      研究兴趣及招生需求: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与性能强化;纤维与树脂相容性机制;石墨烯层间增韧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新型碳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希望立志于从事先进复合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先进制造与应用相关方向的同学报考。


    姜杉

    姜杉

    助理创新师
    JIANGSHA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04年-2008年 黑龙江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

    2008年-2010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电子学硕士学位

    2010年-2015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

    2015年-2018年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8年-2019年 北京大学博士后

    2020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7年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科技创新奖

    2010年哈工大第九届博士研究生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获金奖第一名。

    学术成绩:发表期刊论文15篇,其中一作4篇,申请国内专利两项。

    主持和参与项目: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实时大视场无透镜层析成像技术》,主要研究人员。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涨落信号提取技术提高活细胞SOFI超分辨显微时间分辨率》,负责人。

    研究兴趣:研究新型病理成像模态和技术,例如激光发射显微镜、免标记成像、超分辨成像等,为快速准确对病理样本进行诊断提供帮助。

    林才顺

    林才顺

    副所长
    LINCAISHU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工程研究所运营副所长,技术运营师,负责环境工程研究所日常管理、项目开发立项及转移转化。

  • 李海军

    李海军

    高级创新师
    LIHAIJU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高级创新师。

    2007年 吉林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7年-2008年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3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2008年-2010.12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

    2011年-2021年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员

    2021.12-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高级创新师

    研究成果:1.工作期间,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研制了加速度计、陀螺、微泵等国内最早MEMS器件;全面参与了MEMS加工、封装、测试等支撑技术的开发及平台建设;主持或参与了20余项包括“863”、“军事预研”、“军事新品”等国内重大课题项目,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研制配套产品近20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次。

    2.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作期间,承担了由新加坡国防技术研究院支持的多个项目,开发了CMOS 兼容硅外延 MEMS 表面加工、圆片级薄膜封装集成等MEMS先进集成制造工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工作期间专注于开发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可进行功能与分子成像等特点,可为癌症早期诊疗提供即时精准“光学活检”信息的新一代生物医学应用微小型化及内窥显微成像设备。在10余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研制了基于MEMS技术的激光扫描共聚焦、双轴共聚焦、激光扫描宽视场荧光成像、双光子、光声成像多种新型内窥显微成像系统,实现了前沿光学成像技术向临床应用转化的突破,主要有:可实现体内组织横向和垂直剖面的大视场范围、微米级高分辨率、实时成像的MEMS双轴共聚焦内窥镜;具有高对比度、亚细胞水平成像分辨率的侧视型MEMS激光扫描宽视场荧光成像内窥镜;及同目前国内外唯一临床应用的可兼容通用临床内镜工作通道的探头式共聚焦内镜产品—法国Mauna Kea公司Cellvizio® 系统相比具有显著成本优势的并获临床验证的超紧凑MEMS共聚焦内窥镜等。

    赖建诚

    赖建诚

    创新师
    LAIJIANCHENG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创新师

     

    2008-2012 大连理工大学 应用化学专业 学士学位

    2012-2018 南京大学 化学专业 博士学位

    2018-2019 南京大学 化学专业 博士后

    2019-2023 斯坦福大学 化学工程系 博士后

    2023-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创新师

     

    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45篇,7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2600余次,H因子26。其中,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包括Nature Energy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Advanced Materials 1篇,PNAS 1篇,Matter 1篇,单篇最高引用342次。已有10项成果在多个国家申请发明专利共19件,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0件(中国专利7件,美国专利2件,日本专利1件)。部分成果正在进行产业转化。

     

    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2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海外项目4项。长期担任功能材料和器件领域期刊Materials Today Chemistry、Materials & Design、Sensors、Actuators等期刊审稿人。任Polymers和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等期刊客座编辑。长期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罗格斯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韩国KAIST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着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与国内知名柔性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研究方向与人员需求:柔性功能材料与器件(传感器、驱动器和触觉界面)、功能自修复高分子材料与器件、高性能柔性锂电池材料。欢迎对柔性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化学、材料、电子、机械、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和博士后加入。


    罗琳

    罗琳

    博士,创新师
    LUOLI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1994年-2003年 本硕博连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本科,中科大电子系智能信息通讯专业博士学位。

    1999年-2003年 微软亚洲研究院做访问学生

    2003年-2016年 IBM中国研究院任高级研究员

    2016年-2018年 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副教授,兼创新创业学院助理院长

    2018年-至今 北京大学工学院助理研究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师。

    罗琳老师负责的超分辨率荧光显微影像分析项目,成像和分析软件功能已集成至公司产品,合作企业在法国巴斯德医学院、港大等成像会议进行的产品展示中获得用户“用过最好用最稳定的产品”多项好评;负责的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与用户建模项目中,提出了基于中文社交媒体内容的用户性格建模方法,并与腾讯和新浪分别合作世界杯与中网比赛的球星球迷画像分析。相关技术被腾讯视频报导的观看量超过百万,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社交媒体认知计算”项目获IBM研究团队项目最高奖“Outstanding Research Accomplishment Award”,且成功将研发的用户建模和智能交互技术用于智能问答、社交协同、用户舆情等实际应用中,客户包括华为,温迪,博世 Bosch,百事,招行,无锡工业园,IBM软件产品(IBM Connections, Rational, Websphere),并得到广泛认可。

    截止2017年,共发表论文19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14篇,其中5篇SCI(含JCR一区1篇,JCR二区2篇),7篇EI国际会议(ACM IUI,IEEE VCIP 等),获国际会议Best Student Paper Award一次。专利方面,曾任IBM研究院专利孵化委员会核心委员,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获7次IBM专利高原奖。其中已授权的发明专利23项,含IBM高价值专利一项。

    研究领域:包括超分辨率显微成像,医学影像分析和智能人机交互,有多年图像处理、交互设计、和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经验基础。

    李嵘峰

    李嵘峰

    助理创新师
    LIRONGFENG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03年-2007年 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

    2008年-2011年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

    2011年-2016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

    2017年-2019年 清华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后

    2020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作为主要参研人员,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涉及可降解NO生物传感器、多巴胺光电一体传感器、可降解生物电池、脑机接口材料及器件、瞬态安全器件等领域,研究成果发表于Nat. Commun., Small, J. Power Sources等期刊,担任多家SCI期刊审稿人。

    研究兴趣:生物功能材料、生物化学传感材料与器件、柔性电子材料及器件、瞬态电子材料。

    李润涛

    李润涛

    所长
    LIRUNTAO

    博士,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1981年获郑州大学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1988年获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3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博士学位

    1993年-1995年 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6年-2000年 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2000年-至今 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1998年 德国波恩大学药物研究所DAAD高级访问学者

    2002年-2002年 美国Medinox药物研究公司访问教授

    2019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及成果:主要研究方向为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学功能研究;有机合成新方法、新试剂的研究。曾主持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0多项,已发表论文140余篇,申请专利10多项。为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刘学松

    刘学松

    创新师
    LIUXUESONG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创新师。 

           2004-2008 上海交通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 

      2008-2012 上海交通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13-2015 北京国科世纪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博士后 

      2015-2019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副研究员 

      2019-2022 美国Photonics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Inc.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中国分公司研发总监      

           2022-2023 中科先为激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2023-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创新师


           主要研究方向:高功率、高重频超快激光器,低成本、小型化超快激光器、超快激光材料精密加工工艺,高功率脉冲光纤激光器和反谐振空心光纤脉冲压缩技术等。至2023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Optics Expres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等光学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曾先后获得2014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5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称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20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完成者)等。首创的基于全大模场光纤的超短激光脉冲种子源具有脉宽窄、成本低、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可靠等优势,成功解决了企业关切,并大规模应用于美国公司高端超快激光器产品。



    李玥环

    李玥环

    助理创新师
    LIYUEHUA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3-2017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士学位

          2017-2023 美国佐治亚大学生理与药理学博士学位

          2023-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在校期间先后获得佐治亚大学全额奖学金、佐治亚大学2022年暑期优秀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并发表6SCI文章。

          研究方向:生殖毒理学、生殖机理学及抗流感病毒免疫学。


    梁艳琴

    梁艳琴

    梁艳琴
    LIANGYANQI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2008年-2011年 天津大学材料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11年-2014年 天津医科大学讲师

    2014年-2017年 北京大学博士后(药剂学)

    2017年-2021年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1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研究方向:创新药物制剂

    研究重点:1. 靶向纳米前药;2. mRNA纳米疫苗;3. 药物控释递送系统

    科研成果:在新型靶向纳米前药、mRNA纳米疫苗、药物控释递送系统、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及细胞转运机制等方面研究经验丰富,在Nano Letter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Theranos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Carbohydrate Polymers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8篇,申请中国专利3项,并长期担任Advanced Science,Theranostics,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等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校级基金1项、横向课题1项;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参与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加入京津冀中心后,承担1项验证技术课题“基于多肽-DM1偶联物的创新纳米制剂用于肝癌靶向治疗”。

  • 刘源源

    刘源源

    博士,副教授,创新师
    LIUYUANYUAN

    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创新师。

    2007年-2011年就读于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获设计学学士学位;

    2011-201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获设计学硕士学位;

    2015年-2018年就读于剑桥大学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成果获得剑桥大学博士生应用研究奖。

    2018年于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担任研究助理;

    2019年-2020年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2年8月-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创新师。

    研究专长:有10余年的产学研的实践积累,参与多项国内外企业科研项目,比如美国波音、韩国LG等。近3年,以第一兼通讯作者发表期刊论文3篇,包括1篇发表在人因工程知名期刊Applied Ergonomics,以及2篇工程相关的跨学科研究发表在医学期刊。主持2个海外科研课题,1项获英国医疗研究所资助;执行1项英国国家艺术与人文科学基金。设计作品获得国际知名设计比赛大奖10余次和受邀参加国际展览4次,如IF Concept Design Award(Top 10/12000); 2016 Dubai Global Grad Show(仅有2个中国大陆的设计师作品受邀);为企业设计的多项方案已转化投产。

    研究方向:包容性设计与医疗健康设计、用户体验与服务设计、老龄化设计创新、设计管理、跨文化设计创新研究等。

    刘志光

    刘志光

    工程师
    LIU ZHIGUANG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 工程师

    2011年-2015年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士学位

    2017年-至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工程师

    在能源材料、智能传感方面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作为主要参与人员,曾参与太阳能电池及锂电项目研发,以及负责平台建设、实验室规划等工作。

    刘泽文

    刘泽文

    高级创新师
    LIUZEWEN

    刘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肥东人,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7年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国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室副主任,微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微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多次担任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大专项和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曾经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师,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等称号。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拥有发明专利30多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MEMS及微纳系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 用于无线通讯的射频和微波MEMS器件研究

    2. 用于DNA测序的纳米技术研究

    3. 集成智能传感器研究

    马兰

    马兰

    项目发展专员
    MA LAN

    硕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化工研究所项目发展专员。

      2009年-2013年 北京科技大学学士学位

    2013年-2016年 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2016年-2019年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工艺工程师

    2019年-2022年 北京大铕科技有限公司工艺工程师

    2020年-2024年 北京大学博士(在读)

      2022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化工研究所项目发展专员

      主要从事稀土发光材料、数字射线探测器器件等方面研发工作,作为核心技术骨干,成功研发出国内唯一国产化影像板,并实现在无损检测领域的落地应用。申请国内发明专利8项。

    裴艳敏

    裴艳敏

    专员
    PEI YANMIN

    硕士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教学专员

    2005年9月-2009年6月年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材料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2009年9月-2012年1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12年6月-2015年10 北京奇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工程师

    2015年10月-2017年6月 北京康城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2017年6月-至今  历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执行主任兼材料工程师、教学专员

    专业方向:高分子及复合材料

    项目经历包括全钒液流电池用离子交换膜技术、碳纤维增强PEEK热塑性复合材料预浸料开发技术、磁悬浮储能飞轮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环氧树脂老化行为研究等,在复合材料设计与成型及高分子材料老化研究方面经验丰富。

    屈建

    屈建

    技术运营师
    QU JIA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技术运营师

    2006年-2011年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

    2011年-2014年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

    2022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技术运营师

    在碳纤维结构复合材料、气凝胶等纳米复合材料、节能功能涂层、结构防护涂层技术等领域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撑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中建集团碳纤维重点研发计划、复合材料墙体材料等重点课题。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20余篇,主编行业专著1部。

    乔立红

    乔立红

    高级创新师
    QIAOLIHONG

    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高级创新师。

    1982年 北京理工大学学士学位

    1986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

    1999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6年-至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

    曾任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客座研究员,美、英、法国多所高校访问教授。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国际期刊《Smart and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副主编。

    主持和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预研及基础科研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承担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型复杂起重装备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管理与应用技术研究”和“集团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XX基础科研重大项目“基于三维数字样机的新型XX设计制造综合集成与示范应用”,近期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制造误差形态的装配性仿真表面几何误差建模理论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支持协同创新的研发设计流程与资源融合技术”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

    研究方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制造及智能制造。

    任梅珍

    任梅珍

    助理创新师
    RENMEIZHEN

    博士,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06年-2010年,吉林大学微电子学学士学位;

    2010年-2013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2016年-2019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

    2020年-2022年,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光量子通信与器件团队博士后;

    2023年-至今,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研究方向:光量子集成芯片,芯片孤子光频梳,氮化硅和薄膜铌酸锂器件等

    科研成果:发表SCI论文6篇,发明专利6篇

    作为主要参研人员,参与研制的光纤到户用PLC分路器、AWG和VOA芯片已成功实现量产,实现了光通信无源芯片的国产化和进口替代。博士和博士后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如硅基AMZI结构、偏振调制器件、薄膜铌酸锂高速调制器件等)在量子领域的应用。


  • 宋保栋

    宋保栋

    副研究员
    SONGBAODONG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创新师。

    1997年-2001年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士学位

    2001年-2006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学位

    2007年-2009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担任博士后

    2009年-2018年 北京金达清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兼公司技术负责人

    2018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师。

    科研或企业项目经历:宋保栋博士长期致力于现代环境检测/监测新技术、新仪器的研发以及仪器集成系统研制,并在污水检测、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环境应急检测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示范应用;曾主持/参与国家或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20余篇,并主持研发了多款商业化仪器。

    已完成的科研项目有: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水中有毒污染物多指标快速检测仪器;科技部重大水专项:城市水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研究与综合示范;科技部863计划: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科技部863计划:水质安全生物预警监测技术及系统;BICI工程技术类:智能多参数小型水质监测系统研发及应用;国家博士后基金:基于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的免疫芯片制备方法研究。

    获得的专利有:多通道平面波导倏逝波生物传感器(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水质多指标检测方法(发明专利)、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水质多指标传感探头实用新型。

    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有:(1)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水质急性毒性分析仪开发及其在饮用水安全保障中的应用研究;(2)光谱法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开发试制。

    研究方向:环境检测/监测新技术、新设备、新型生物敏感材料的研发,水环境水质监测集成系统研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数据信息平台研发。

    施汉昌

    施汉昌

    所长
    SHIHANCHANG

    博士,清华大学教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荣誉所长。

    1978年-1982年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学士学位

    1982年-1984年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学位

    1986年-1990年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博士学位

    1984年-1991年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讲师

    1991年-1998年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1998年-2015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1990年-1999年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2000年-2011年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5年-2019年 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环境监测主题专家组专家

    1989年-1990年 英国Water Research Centre访问学者

    1994年-1994年 美国Michigan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9年-1999年 联合国和平大学客座教授 (泰国)

    2003年-2003年 美国Stanford大学访问教授

    2005年-2005年 加拿大Alberta大学访问教授

    2008年-2008年 瑞典Lund大学访问教授

    2017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荣誉所长。

    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水环境监测与生物传感器技术、污水处理的高效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厂的优化运行与节能降耗。

    史民

    史民

    高级工程师
    SHIMI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创新师。

     

    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专业。2016-2020年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惯性器件主管设计师,负责宇航级惯性器件总体设计。2020-2022年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北京新风航天装备有限公司无人系统实验室副主任兼技术主管,负责智能无人系统装备总体研发。2022年7月5日-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创新师。

    专业特长:富有力学、导航与控制、飞行器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具有多年航空航天领域的从业经历,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在力学仿真软件、惯导产品、飞行器设计、智能无人装备研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

    王波

    王波

    创新师
    WANGBO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师。

    2011年-2014年 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学位

    2014年-2018年 清华大学博士后

    2018年-2020年 桑德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潮白环保集团水处理设备与材料研发

    2020.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师

    研究方向:先进水处理材料及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科研成果、学术成果:1、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3篇,中文核心3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2项;2、主持博士后基金1项,参与国家水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3、获得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

    王淼辉

    王淼辉

    所长,高级创新师
    WANGMIAOHUI

    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高级创新师。

    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高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科技新星,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金属3D打印、激光熔覆及粉末冶金成形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工信部重大专项等项目多项。共获得授权国际专利7件、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发表文章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茅以升科技奖,国家专利金奖、银奖等多项奖励。

    徐歌

    徐歌

    助理创新师
    XUGE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9年-2023年 北京理工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

    2023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22届北京理工大学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学生分会主席

    研究方向:光电智能感知,图像信号处理,深度学习

    科研成果:1. 发表SCI及国内光学期刊论文共6篇;

    2.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3.2021届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cal Instruments and   Technology(OIT) 学术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


    熊惠磊

    熊惠磊

    创新师
    XIONGHUILEI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师。

    2001年-2005年 南昌大学给水排水工程学士学位

    2005年-2008年 南昌大学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2009年-2015年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2015年-2021年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宝航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北京本农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1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师

    研究方向:先进水处理材料及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科研成果:

    累计参与科研项目类8项,其中与污水处理厂相关课题5项,并实施工程类项目18个,其中与污水处理相关工程项目10个,主要成果如下:

    1.建成首个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水解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PHA)中试基地;2.首次开展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与餐厨垃圾协同资源化合成PHA技术研发;3.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中开展智能除磷药剂投加技术应用,实现除磷药剂成本节约20-30%;4参与研制国内首套污染土壤快速淋洗装备(处理能力:20 t/h),处理效果达到修复标准;5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3篇;申请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6累计实施工程类项目18个,项目合同额累计约2亿元。

    夏善红

    夏善红

    所长
    XIASHANHONG

    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

    1978年-1983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士学位

    1983年-1986年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硕士学位

    1991年-1994年 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1998年 赴香港科技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系进行短期合作研究

    2002年-2004年 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erkeley Scholarship,多次赴伯克利传感器与执行器中心(BSAC)开展合作研究工作。

    1986年-1990年 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1995年-2021年 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电场传感器、微传感集成芯片系统等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部分产品已批量应用。

    研究领域:微纳传感器、微传感器集成芯片系统。

  • 夏洋

    夏洋

    研究员,教授,高级创新师,副所长
    XIAYANG

    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高级创新师。

    1983年-1987年在江西师范大学任教,负责近代物理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工作。

    1990年-1994年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工作,从事快速凝固铝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研制工作。1998年-至今,在中科院微电子研制所工作,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兼任科技处处长,负责微电子所科研、开发和质量管理。2004年兼任所长助理。

    2002年-2005年任两届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专家

    2002年-2004年曾任国家973咨询专家组专家(已换届),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及集成技术分会副秘书长。

    2022年8月-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高级创新师

    研究方向:微电子工艺及装备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990-1994年完成快速凝固高强铝锌合金,快速凝固中强低密度铝锂合金,快速凝固中强耐高温铝铁合金系列研究,为航空材料的应用提供了新的体系。首次提出复合型粉末高性能阻尼铝合金功能材料。

    1995-1998年在国内首次完成实用型磁阻式计算机硬盘读出头的研制,同时利用MEF观测到微细软磁磁畴的精细结构。

    1998年至今,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工艺研究(0.25微米),高性能栅长27纳米CMOS器件及关键工艺技术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作为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ULSI中铜互连技术研究”,为我国首次自主研究铜互连技术。完成国家973项目“磁性存储器研究”,现为“下一代高清晰度平板显示基础研究”的课题负责人,”特种功率器件”项目首席专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离子体注入机” 负责人。

    获奖及荣誉:航空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北京市发明一等奖一项。

    闫江

    闫江

    高级创新师
    YANJIANG

    2017年 - 至今      北方工业大学

    2009年 - 2017年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1999年 - 2009年   英飞凌公司(Infineon)美国研发总部

    1992年 - 1995年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微电子中心

    1986年 - 1992年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闫江博士在微电子领域拥有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在国际著名半导体公司英飞凌(Infineon)工作的十年期间,参与和负责了与IBM, 三星, Globalfoundries, 东芝, STMicroelectronics, 台湾联华电子(UMC)等公司的联合研发项目, 项目覆盖了从90纳米,65纳米,45纳米到32纳米CMOS全套产品集成工艺技术。

    闫江博士2009年全职回国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2纳米关键工艺技术先导研究与平台建设”,带领四十余人的研发团队在工艺平台建设,关键工艺模块的开发,集成工艺及器件研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发出后高K后金属栅的HKMG关键工艺模块,研制的针对22纳米技术代的CMOS器件的各项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成果被新华网和EE TIMES等国内外新闻媒体做了报道。

    2017年,闫江博士入职北方工业大学,先后担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高精尖创新研究院的院长,承担了多项北京市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以及若干企业横向开发项目,帮助学校与国内外超过20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闫江博士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有非常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尤其在集成工艺和CMOS器件方面有丰富经验和卓越成就。拥有四十余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五十余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六十篇。

    闫江博士获得中国科学院2014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和北京市2016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于蕾

    于蕾

    项目专员
    YU LEI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化工研究所项目专员

    2017年-2023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科学与技术 博士

    2010年-2012年 比利时鲁汶大学 纳米科学与技术 硕士

    2015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化工研究所 项目专员

    在树脂基复合材料、新能源领域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挖掘项目超过100项,累计投资落地项目6项,先后负责12个项目投后管理工作。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项目遴选工作。


    于娜

    于娜

    助理创新师
    YUNA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09年-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制药工程学士学位

    2013年-2016年南开大学有机化学硕士学位

    2017年-2020年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

    2020年-2023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

    2023年-至今京津翼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近年来发表SCI论文14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等,一作论文平均影响因子>1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研究方向:药物递送。


    阎睿

    阎睿

    助理创新师
    YAN RUI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3年-2016年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

    2017年-2021年在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任石墨烯单晶晶圆项目组长,2021年-2023年在京东方科技集团任新工艺工程师,2023年-至今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任助理创新师

    长期从事材料、半导体相关的工作,在薄膜材料、二维材料、显示器件制备、高分子材料制备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参与科技部1项、北京市科委3项课题研究。研究成果涉及石墨烯单晶晶圆制备,紫外光直写表改性、高性能树脂胶粘剂研制、离子注入机理研究等领域,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Methods, Nano Lett., ACS Appl. Polym. Mater., J. Phys. Chem. C,等期刊,另有中文文章5篇,专利10余篇。


    杨文涛

    杨文涛

    工程师
    YANG WENTAO

    硕士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化工研究所 工程师

    2017年--2020年  北京科技大学 硕士

    2020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化工研究所 工程师

    从事先进复合材料方面研究及产业化。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北玻院青年创新基金1项;作为技术骨干,协助负责人完成中心自立项目1项,研究经费800余万元,并实现产业化。获得首届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2021年国家新能源汽车拉力赛特等奖、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件,发表论文3篇。

    杨新

    杨新

    教授,高级创新师
    YANG XIN

    北京理⼯⼤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教授 研究⽣导师。曾担任⼯业设计系专业负责⼈、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职务,主管本科⽣、研究⽣培养和学科建设⼯作,2019年获得中国⼯业设计协会颁发的“⼗佳设计教育⼯作者”奖。

    专业研究⽅向⼯业设计⽅法及理论、产品创新设计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讲授研究⽣、本科⽣专业基础设计、未来产品设计、产品专题设计研究、产品设计与CMF “等课程。辅导学⽣多次获得IF优秀设计奖和红点概念设计奖,全国⼤学⽣⼯业设计竞赛银奖、北京⼤学⽣⼯业设计竞赛多项⼀、⼆等奖。

    作为项⽬负责⼈完成主要项⽬有韩国LG公司中国市场饮⽔设施调研及产品开发设计项⽬,法国电信公司产品设计与评价项⽬,国务院港澳办“国庆70年游⾏澳门莲花绽放彩车整体设计”项⽬,国庆70年游⾏湖北彩车创意设计⽅案《荆楚凤鸣》,获湖北省三等奖。参与⼴宗县⼈民政府设计与艺术学院战略合作协议项⽬,国家艺术基⾦“国防⼯业艺术设计创新⼈才培养”,国家社科基⾦“国际知识产权格局下的中国产品设计市场竞争⼒提升研究”等项⽬,有多篇论⽂在专业期刊及会议发表。

    曾担任教育部⾼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7年 -2012年),第⼆届中国机械⼯业教育协会⼯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2007年-2012年);教育部⼈⽂社科项⽬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管理委员会项⽬评审专家。


    于晓梅

    于晓梅

    博士,高级创新师
    YUXIAOMEI

    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高级创新师。

    1978年-1982年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2年-1985年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7年-2001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系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5年-1994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物理系,助教、讲师

    1994年-1999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物理系,副教授

    1999年-2000年 丹麦技术大学微电子中心,访问学者

    2000年-2001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物理系,副教授

    2001.10-2003年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学系,博士后

    2003年-2008年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学系,副教授

    2008年-至今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

    2022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高级创新师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微纳机电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基于MEMS技术的非制冷红外和太赫兹焦平面阵列及其成像技术研究;超材料功能元件及其在红外和太赫兹成像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微悬臂梁式生化传感器及其与CMOS电路的单片集成技术研究;硅基纳米结构和器件的制造技术研究等。

  • 尹源

    尹源

    助理创新师
    YINYUA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1年-2015年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士学位

    2015年-2020年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

    2020年-2022年 清华大学全职博士后

    2022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专业特长:长期开展高工况参数非接触式流体动密封端面微尺度润滑及摩擦原理、基于多尺度场耦合的优化设计、在线监测及智能化分析研究。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研究工作,在摩擦与润滑原理、高效仿真算法、摩擦副在线监测技术、智能状态识别方法等方面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申请多项发明专利。

    姚宇鑫

    姚宇鑫

    工程师、技术运营师
    YAO YUXIN

    工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型浮式结构物总体设计,国家战略石油海上储体系研究,直接参与多型号国家重点舰船装备科研及工程管理工作,拥有多篇论文、国防科技报告、国内外发明专利等多样化的研究成果。

    姚泽山

    姚泽山

    创新师
    YAOZESHA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2010年-2015年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2015年-2018年 多伦多Synaptive Medical公司光学部件工程师

    2018年-2022年 安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

    2022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科研兴趣:围绕神经科学的跨学科领域:功能及形态核磁影像分析、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建模、脑电、脑近红外、脑组织光学影像分析。

    科研成果:2篇美国及1 篇中国授权专利,7篇软著;5篇脑功能学方面的论文,5次会议演讲。

    承担项目:1.负责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国科生字[2019]50号)子课题;2.全程负责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京械注准20212210179: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d-pC-1;3.负责手术机械臂光学部件的设计及集成测试;4.负责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猫科动物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训练、手术、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

    张德忠

    张德忠

    技术运营师
    ZHANG DEZHONG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化工研究所 技术运营师。

    2011年毕业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多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组装及工程化制备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先后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申请 20 项国家专利,其中 11 项获得授权,发表数篇 SCI 核心期刊论文。

    张帆

    张帆

    助理创新师
    ZHANG FA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5年-2020年 北京交通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学位

    2020年-2023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2023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在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与晶体管应用、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与光电器件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作为实验操作的主要人员,先后参与了高电流密度及发光效率的有机双极场效应发光晶体管、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发光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究成果涉及聚合物光电材料与晶体管应用物理研究、三维及二维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光电特性调控与研究、钙钛矿光电探测器、钙钛矿场效应晶体管、钙钛矿光电存储器等领域,研究成果发表于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 Adv. Electron. Mater., J. Mater. Chem. C、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


    周凤丽

    周凤丽

    创新师
    ZHOUFENGLI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师。

    2008年-2012年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

    2013年-2017年 中科院微生物所合成生物学方向博士后

    2017年-2023年 北京毅新博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康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制品生产工艺开发与产业化

    2023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师

    研究方向:生物基化学品的生产工艺开发与产业化

    科研成果、学术成果:1、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 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6篇;2、已获得发明专利4项,并已授权;3、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等多项重点项目研究;4、主持项目产业化2项。


    张明凯

    张明凯

    助理创新师
    ZHANGMINGKAI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1年-2017年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

    2017年-2019年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2019年-2021年 清华大学、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博士后

    2021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研究方向:水务智能化,污水厂优化运行模拟,排水管网内涝预测等

    科研成果:1.一种排水管网入流入渗评估方法及系统(发明专利);2.污水管网产流过程水量水质动态可视化模拟系统(软著);3.基于物联网全栈的智慧排水系统平台(软著)。

    张威

    张威

    高级创新师
    ZHANGWEI

    博士,北京大学研究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高级创新师。

    1986年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系学士学位

    1994年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学院硕士学位

    2000年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学位

    1990年-2000年 电子科技集团49研究所工程师

    1996年-1997年 美国RAE SYSTEMS公司访问学者

    2003年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

    2016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高级创新师。

    科研或企业项目经历:主要开展MEMS传感器,MEMS技术、产品、应用及标准化等研究。

    曾完成科研项目:北京市项目“多轴力传感器”;工信部创新基金项目“MEMS湿度传感器”;科技部863项目“汽车ESP用系列微传感器”;国防项目:“振动角量传感器”、“机器人多维力传感器”、“MEMS加速度传感器”、“MEMS冲击开关”、“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等,其中“振动角量传感器”、“机器人多维力传感器”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获得专利有:MEMS压阻式伺服加速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ZL03104781.5;一种加工制造微电子机械制造元器件的方法,ZL03127940.6;压阻式微型气体流量计芯片及制备方法和流量计,ZL03104785.8;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芯片及其制备方法,ZL03104784.X;热扩散压阻式MEMS压力传感器芯片级老化方法,ZL200510011463.9;申请专利有:一种MEMS微加速度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201110082218.2;压阻式大过载加速度计及其制备方法,GF保密;单片集成压阻式抗高过载三轴加速度计,GF保密;一种阵列式抗高冲击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GF保密。

    学术兼职:现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全国微机电技术标准化委员会(SAC/TC336)委员;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担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47/WG7和IEC/SC47F/WG3召集人。制定多项国家和国际标准。

    研究领域:MEMS传感器,MEMS技术、产品、应用及标准化。

  • 周维虎

    周维虎

    高级创新师

    博士,1962年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二级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

    1983年-1996年在航空部北京第三零四研究所从事光电精密仪器及精密测试技术研究。

    1988年-1990年在法国Louis Pasteur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半导体制造精密光电测量技术。

    2000年在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1年4月至2003年4月在美国Wisconsin- Milwaukee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激光精密测量技术及设备。

    2003年5月至2004年7月在美国Oakland 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激光多维传感技术,2001年至2004年担任美国Automated Precision Inc.(Maryland,USA)公司高级研究员,专业从事激光传感技术及产品开发工作。

    自1983年至今一直从事光电精密仪器及精密测试研究工作,共主持完成50余项课题研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项8,发表论文16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编写教材1部,起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和规范4部。主持过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支撑计划、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面上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中科院仪器装备项目、总装预研与创新基金、装发军用测试仪器、国防科工委基础科研、科工局民用航天、科工局重点工程、航空航天部预研、北京市自然基金、上海世博会重点项目等研究项目。2011年至2014年在美国从事六自由度激光测量、激光智能传感器、激光测量仪器误差建模与修正等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美国Automated Precision Inc.公司制造的各类激光测量仪器与传感器,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07年至2010年主持研制上海世博会“光电监测系统”重点项目,在上海世博会得到成功应用,荣获上海世博会信息攻关成果特等奖、科技部世博科技先进个人称号。近年来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科技发明特等奖提名、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江苏省双创领军人才,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

    先后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国家02重大专项、863对地观测与导航定位领域发展战略、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发展战略、科技部科学仪器重大科技任务“十三五”实施方案、科技部先进制造与关键部件重大科技任务“十三五”实施方案、中科院重点科技计划等论证与编写工作。担任科技部十三五先进制造领域重大科技任务实施方案编写组专家/总体组专家、科技部十三五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技任务实施方案编写组专家/总体组专家、装备发展部xx8工程指南编写组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02重大专项光学曝光系统总体组专家、国家02重大专项项目验收专家、863项目验收专家、97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千人计划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评审专家、总装973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装发预研和基金评审专家、科技部科学仪器重大专项评审专家(技术专家、监理、中期评估专家组组长)、科技部国际合作评审专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杰青、优青、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地方合作、面上、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及成果转化评审专家,担任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团体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全国几何量长度计量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专家委员、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微纳测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无损检测与评价领域)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计量数据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无损检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光电信息与仪器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光电产业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湖北工业大学楚天学者教授,担任以下中外期刊审稿人:《Optical Engineering》、《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Spectroscopy Letters》、《Applied Optics》、《Journal of Rail and Rapid Transit》、《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Chinese Optics Letters》、《IEEE Sensors Journal》《中国航空学报(中、英文)》、《空间科学学报》、《中国激光》、《光学学报》、《光学精密工程》、《光电工程》、《红外与激光工程》、《航天器环境工程》等,担任《计测技术》、《测控技术》和《光电子》期刊编委,多次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Invited Talk),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秘书长和国际会议会场主席(Session Chairman)。

    中科院微电子所光电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光学工程学科带头人、精密检测技术学科带头人,研究团队成员近50名,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8人,在站博士后、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10余名。

    张旭

    张旭

    助理创新师
    ZHANGXU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04年-2008年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系学士学位

    2008年-2014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学位

    2015年-2017年 清华大学生物系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博士后

    2017年-2019年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所宽带多媒体实验室博士后

    2019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学术成绩:在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等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28篇,其中一作(含共同一作)4篇,申请国内专利一项,已授权。

    参与的科研项目: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2012CB316503,基于新一代表观基因组测序数据的细胞分化和肿瘤发生模型研究。2.面上项目,31671383,用新型偏振调制超分辨显微系统和生物信息方法来研究CTCF介导的基因组三维结构。3.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61327902,多维多尺度高分辨率计算摄像仪器。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170873,β-葡聚糖颗粒填装纤维状自组装肽作为疫苗载体的设计研究。5.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 计划),2009CB930200,应用纳米技术解决新型抗艾滋病药物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6. A类先导专项计划,XDA09030301,纳米药物项目。

    研究兴趣:1. 利用超分子自组装检测细胞标志物,以及生理生化过程的原位可视化,并以此构建有效的载药体系实现诊疗一体化。2. 将荧光成像技术与单细胞测序技术有机结合,同时用这两种手段在单细胞层面实现生物学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为临床上精准医疗提供帮助。

    张扬

    张扬

    助理创新师
    ZHANGYANG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4年-2018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学位

    2018年-2021年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后

    2021年-2023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研究方向: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性研究

    科研成果、学术成果: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两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读博期间主要研究环境菌的群体感应调控机制,首次揭示了环境菌通过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生态位的机理。博士毕业之后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方向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团队leader承接多个研发项目,产品涉及食品、保健品、消费品以及生物能源等多个领域,并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在Appl.Enriron.Microbio.,Biotechnol. Biofules., Adv. Biosyst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


    张佐光

    张佐光

    所长
    ZHANGZUOGUANG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级创新师,创新导师,材料与化工研究所所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硕、博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

    1978年-2019年(退休),北航材料学院系主任、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2019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担任北航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成员、国家科技奖材料评审组成员等。

    一直从事先进复合材料与高分子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军品配套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理论与方法、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特种功能聚合物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轻质多功能复合材料等方向形成明显研究特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编著书10余部,获得省部级、国家级科技奖11项。同时,指导硕士生、博士生200多名,并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百篇优博”指导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