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树林

    白树林

    特聘教授、博导
    BAI Shuling

    教授,获得法国巴黎高等工艺制造中央学院材料与力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导热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Nano Materials Science编委。长期从事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在连续和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方面具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当前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导热粒子填充树脂基热管理材料的研究,研制了石墨烯、氮化硼、高导热碳纤维等填充的硅橡胶、热塑性/热固性树脂基导热材料。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石墨膜面外垂直取向超高热导率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获得了国际领先的高达613 Wm-1K-1的面外热导率。提出了FDM 3D打印挤出过程中石墨烯和氮化硼片的翻转取向技术,实现了填料沿面外的高取向度,从而获得了面外热导率达到12 Wm-1K-1的聚氨酯基导热材料。承担国家、地方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50余篇,获批专利10余项。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热管理材料;多功能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

    招生需求:围绕面向电子器件热管理问题,开展新型柔性、高热导率热界面材料的研究。主要面向材料、物理、化学学科的学生。

    电子邮箱:baisl@jingjinji.cn, slbai@pku.edu.cn


    参考资料:http://www.mse.pku.edu.cn/info/1199/1239.htm


    陈良怡

    陈良怡

    特聘教授、博导
    CHEN Liangyi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发明了一系列的高时空分辨率生物医学成像手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不仅推动了国内外许多合作者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工作,还将原创技术转化成为国内急需的高端显微镜产品,解决国内高端显微镜产品被国外厂商“卡脖子”的现状。他发明的主要技术包括:高分辨率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解决了如何将桌子大小的双光子显微镜微型化,并首次在自由行为小鼠上观察到单个神经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开创高分辨率在体成像领域;超灵敏海森结构光超分辨率显微镜:通过硬件上光学器件设计和光路优化,算法上首次提出利用生物结构连续性而发明的海森解卷积方法,将传统结构光显微镜的光毒性降低一个数量级,成像需要的光子数是其他类型超分辨显微镜的千分之一。可以首次实现活细胞上564Hz的超高速,60纳米的超分辨率成像,从而首次观察到胰岛素囊泡胞吐时的分泌孔道;在1 Hz成像模式下,实现连续1小时活细胞无漂白超高分辨率成像;在活细胞代谢过程中,首次观察线粒体内嵴结构的动态变化等;首次提出并发明下一代活细胞双模态超分辨率显微镜:将三维无标记光学衍射层析显微成像与二维海森结构光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相结合,发明双模态超分辨率显微镜,命名为超分辨荧光辅助衍射层析显微镜SR-FACT,让科学家首次可以看到活细胞内真实全景超分辨率图像。应用SR-FACT,无需标记就可以同时高速三维成像活细胞内线粒体、脂滴、核膜、染色体、内质网及溶酶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结构、动态以及相互作用的全景图,并在多种细胞中都鉴定出来一种新的亚细胞结构,命名为“黑色液泡小体(dark-vacuole bodies);最后,利用活细胞超分辨率成像预测佩梅病临床疾病表型以及筛选精准对症药物:佩梅病主要由于PLP1基因重复或点突变致病,依据临床症状从重到轻分为先天型,中间型和经典型三类,其不同分型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也没有对症药物。利用活细胞海森结构光超分辨率成像,揭示了其不同的发病机制,并基于这个系统筛选出两种在细胞水平上可以缓解最严重细胞表型的化合物,胆固醇(Cholesterol)和姜黄素(Curcumin),正在应用于临床。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

    研究重点:引入物理光学中新成像原理、数学和信息学科中的图像重建新方法等;致力于发展可以在活细胞中实现两种以上模态光学信号探测的三维超分辨率成像的通用工具,实现同一活细胞样本上长时间、超分辨率、三维成像特定生物分子(荧光)和主要细胞器(无标记);建立单细胞细胞器互作组学以及活细胞超分辨率病理学的概念,利用成像来揭示细胞内的异质性动态变化以及如代谢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招生需求:针对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胰岛成像、神经成像、与细胞超分辨成像等。希望招收生物、图像处理、光学、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控制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lychen@pku.edu.cn


    参考资料:https://future.pku.edu.cn/jsdw/jy/fzyxs1/9c0d6055d1104241a61f9d55c62b8d82.htm

    崔开宇

    崔开宇

    特聘副教授、博导
    CUI Kaiyu

    清华大学电子系长聘副教授、周炳琨学者,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主要的学术方向为半导体周期微纳结构的光电子器件,包括基于光子晶体、光声晶体、超表面的新型智能感知光电子器件,研制出了世界首款超光谱成像芯片、光控片上声学奇异点芯片,在Science Advances, Optica,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作为负责人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等。现为Photonics Insights青年编委、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半导体周期微纳结构的光电子器件,包括基于光子晶体、光声晶体、超表面的新型智能感知光电子器件等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光电子或人工智能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kaiyucui@tsinghua.edu.cn


    参考资料:http://web.ee.tsinghua.edu.cn/cuikaiyu/zh_CN/index/1329/list/index.htm

    丁桦

    丁桦

    特聘教授、博导
    DING Hua

    十沣科技首席技术官(CTO)和副总经理,1987-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二级)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CAE中心常务副主任、工程结构分析与测试技术中心主任等。长期从事结构力学理论分析与数值方法研究,在材料与结构破坏机理及多尺度模拟方法即冲击荷载下结构的动力响应与失效分析、多数据融合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动力减缩/大变形/破坏/宏单元数值计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丁桦博士积极探索科研成果应用与产业化,自主开发对比美国LS Dyna970的显式有限元软件SimuDyn,并先后完成多项军工任务和企业应用项目,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欧洲空客、日本旭化成、中核、中广核、东方电气、航天一院等)和珠三角地区的广大中小企业解决了大量关键的技术难题。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会议、项目报告、国防报告等若干篇,获得专利80余项。


    研究方向: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工业软件

    研究重点:

    1. 计算力学及软件开发;

    2. 结构碰撞,包括汽车碰撞、穿破甲、防护结构等的机理研究、实验和数值模拟;

    3. 波的传播和相关的反问题,包括爆破震动传播、爆破震源模型、震源反演、工程地质反演等;

    4. 结构分析,包括结构分析、优化、控制,智能结构分析,参数识别等。

    招生需求:

    1. 疲劳分析(多轴);

    2. 裂纹扩展模拟方法(相场+单元分裂);

    3. 连续体转子动力学仿真方法;

    4. 爆炸效应多场耦合分析方法;

    5. 结构碰撞快速分析方法。

    电子邮箱:dingh@tenfong.cn

    杜鹏

    杜鹏

    特聘副教授、博导
    DU Peng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生命联合中心青年研究员。2012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起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干细胞和转化医学中RNA生物学相关研究,同时致力于在动物细胞中重组植物或微生物中特异的RNA调控通路,并研究其潜在的转化医学的应用价值。以独立及共同通讯作者,分别在Cell (2021, 2022,2023), Nature (2021)和Cell Stem Cell (2022) 杂志上发表论文。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青年),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和资助;入选首届“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曾获钟南山青年科技奖,顾孝诚讲座奖,中国干细胞协会卓越青年研究员奖,中源协和突破创新奖,勃林格殷格翰青年研究员奖等荣誉。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长期以来从事RNA调控和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从鉴定新型的RNA调控通路入手,深入解析RNA调控通路在干细胞命运决定和早期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并最终探索RNA和干细胞生物学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

    招生需求:主要研究课题:干细胞及RNA调控相关课题;希望招收具有生物学、医学、药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具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相关研究经验的优秀学生。

    电子邮箱:pengdu@pku.edu.cn


    参考资料:https://bio.pku.edu.cn/homes/Index/news_cont_jl/16/808.html

    丰帆

    丰帆

    特聘副教授、博导(副导师)
    FENG Fan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8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天文技术与方法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天文自适应光学系统研究,发展了基于光斑矩的Shack-Hartmann高分辨波前传感器。2018-2020年博士后在站期间,在北京大学从事高分辨、高通量、小动物、高时空动态、深层组织成像显微成像等技术的研究,参与三项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和面上项目系统研制和研究工作。2020年以来,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同创新研究院从事激光发射显微镜、自适应光学大视野显微镜和光学相干层析显微镜研究。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章节共10篇。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激光发射显微镜;自适应光学大视野显微镜;光学相干层析显微镜

    招生需求:研发先进显微镜,招收电子、自动化、光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学生。

    电子邮箱:fengf@jingjinji.cn

    冯丽爽

    冯丽爽

    特聘教授、博导
    FENG Lishuang

    面向航空航天、医工交叉等领域,一直从事生物光学成像仪器、先进光纤传感技术与微纳光子学与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重大探索、基础科研、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在非线性光学成像、微纳光子传感、偏振及偏振测量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开展了多项创造性工作,在光纤传感器的工程化和微纳光子器件研发上做出贡献,作为核心成员实现我国自主研制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世界上首次实现双光子显微镜在轨正常运行。曾获部级技术发明奖1项、技术进步奖2项。获得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2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约200篇。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

    研究重点:光基多模态成像;光电基体外诊断器械

    招生需求:目前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自由运动动物深脑成像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和《用于在体实时脑成像的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研发》,同时承担生物磁探测及成像技术的研发工作。希望招收光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和生物医学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fengls@jingjinji.cn,fenglishuang@buaa.edu.cn

    冯林

    冯林

    特聘教授、博导
    FENG Li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计划”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入选2011年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优秀年轻学者、2013年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学者、2020年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国际微纳米机器人技术委员会理事。目前担任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编委,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理事。曾任国际机器人会议IEEE机器人和自动化国际会议(ICRA)、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IROS)的编委、分会主席。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Small、Lab on a chip、APL等期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60余篇(封面文章10篇,高被引1篇)。出版教材《微纳米机器人概论》及英文专著共4部。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微型机器人

    研究重点:

    1. 靶向药物输送场控微纳米机器人精准化技术与医用基础研究;

    2. 自主式姿态可控胃肠镜用胶囊机器人;

    3. 微纳米级高通量高精度细胞筛选用光电镊微操作系统。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linfeng@buaa.edu.cn


    参考资料:https://shi.buaa.edu.cn/fenglin/en/index/189781/list/index.htm

  • 郝一龙

    郝一龙

    特聘教授、博导
    HAO Yilong ​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学士、硕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系博士。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973、863、重大专项、其他类型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开发了表面牺牲层技术等MEMS加工工艺,应用于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持了新型化学传感器,电容式、谐振式和隧穿式等MEMS器件的开发。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享有国务院政府津贴。发表文章100余篇,获专利20余项,合作出版教材1部。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表面牺牲层技术;电容式、谐振式和隧穿式等MEMS器件

    招生需求:具有机械电子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学科背景;具有微机电系统研制经验,了解机械加工与设计、掌握控制及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及编程。

    电子邮箱:haoyl@jingjinji.cn

    侯延冰

    侯延冰

    特聘教授、博导
    HOU Yanbing

    教授,获中科院长春物理所博士学位;1997年—现在,任北京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曾担任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发光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常年从事光电材料和器件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研究兴趣包括钙钛矿光电器件、微纳光电材料与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 承担科研项目近30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60多篇。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曾任《发光学报》编委、稀土学会发光分会常务委员、自然基金委信息学部评审组成员、科技部“863”和“973”评审专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国家科学进步奖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太阳能电池;光二极管;纳米光电材料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钙钛矿材料激光、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纳米发光材料和器件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houyb@jingjinji.cn, ybhou@bjtu.edu.cn


    参考资料:https://faculty.bjtu.edu.cn/sci/5937.html

    胡博

    胡博

    特聘副教授、博导(副导师)
    HU Bo

    博士,博士后。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粤东西北博士博士后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广东省高校技术经理人,清远市创业导师,中国生理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在Int. J. Mol. Sci., Scientific Report, Acta Physi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批教育部国家精品数字课程;编写《现代生长调节剂技术手册》专著,曾获全国生长物质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曾作为科研转化机构主要负责人,孵化企业近20家,其中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规上企业1家。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

    1. 表观遗传修饰(组蛋白甲基化/DNA甲基化等)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2. 免疫荧光定位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3. 生物技术产业化研究。

    招生需求: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hub@jingjinji.cn, hubo0610@126.com

    胡清

    胡清

    特聘教授、博导
    HU Qing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环境化学、环境污染和水文学专业博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主任。2017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环荣获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年荣获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度荣获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拥有30多年的研究和工作经历,近5年,在大数据与环境、碳中和碳减排、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与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国内外实践经验。牵头负责完成二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水专项”、“固废专项”、“土专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环境保护公益项目等。


    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

    研究重点:

    1. 大数据与生态环境;

    2. 碳减排碳中和;

    3. 土壤与地下水;

    4. 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与管理等。

    招生需求: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与碳减排方案、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等,希望招收有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环境经济学、水文地质等背景学生。

    电子邮箱:huq@sustech.edu.cn

    黄洪

    黄洪

    特聘教授、博导
    HUANG Hong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材料与化工研究所副所长。

    1988年 华南理工大学学士学位

    1991年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1997年 华南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1年-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任教

    2009年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

    主持广东省政府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从事产学研合作开发材料和精细化学品30余年,主持8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有5项成功进入工业应用,主持设计成功国内首套无毒聚氨酯固化剂生产装置。近10年来致力于超级电容器、钠离子电池等储能材料和二氧化碳电催化及光催化先进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一篇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编著出版《精细化学品常用仪器分析》专著1部。培养材料化工专业领域硕士63名,博士7名。曾获省部科技进步奖3次。研究方向: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研发;电容器、钠离子电池等储能材料和二氧化碳电催化及光催化先进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聚氨酯材料;光降解光还原材料;能源材料;微胶囊和中空材料;一维和二维材料

    研究课题: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研发;电容器、钠离子电池等储能材料和二氧化碳电催化及光催化先进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

    招生需求:熟悉和掌握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以及相关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规范;具备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能够撰写科技论文和专利申请文件;具备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电子邮箱:huangh@jingjinji.cn

    黄霞

    黄霞

    特聘教授、博导
    HUANG Xia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兼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创新团队带头人、首批环境保护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国际水协会杰出会士和膜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席、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期刊执行副主编、《环境工程》副主编等。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污水再生与资源能源回收、生物风险控制等研究。主持完成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杰出青年基金课题等国家级项目三十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自2014年连续入选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出版专著/教材5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1)、部级一等奖5项、Environ. Sci. & Technol. 和ESWRT年度最佳论文奖。


    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

    研究重点:

    1. 水污染控制;

    2. 污水再生与资源能源回收;

    3. 生物风险控制

    招生需求: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微电场强化生物耦合膜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等。招收有环境工程、环境微生物等背景学生。

    电子邮箱:huangx@jingjinji.cn

    贾晶晶

    贾晶晶

    特聘副教授、博导
    JIA Jingjing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化工研究所副所长,第十五批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青年项目)专家。2012年博士毕业于北航材料学院,之后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性能化和碳纳米材料。作为技术骨干先后参研了国防973、国防重大探索项目、香港政府创新支持计划、欧盟石墨烯旗舰及澳大利亚自然基金项目等,累计经费3000万元。加入京津冀中心后,承担了1项重点项目“新型车用超混杂复合材料及连续成型装备”(经费874.8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研发并成功产业化。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arbon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文章25篇,H因子为21,总被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获得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曾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2021年新能源汽车技术(轻量化)创新拉力赛特等奖1项等。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多能复合材料;碳纳米材料;有机光电材料

    招生需求:具有材料工程背景相关专业学生

    电子邮箱:jiajj@jingjinji.cn

    赖建诚

    赖建诚

    特聘副教授、博导(副导师)
    LAI Jiancheng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学士,南京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在柔性功能材料与器件、柔性传感与电子皮肤、功能自修复材料与器件及高性能锂电池等领域研究经验丰富。作为核心成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并参与多项国内及国际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包括Nature Energy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Advanced Materials 1篇,PNAS 1篇,Matter 1篇。获中国、美国和日本发明专利共10余项,部分成果正在进行产业转化。担任功能材料和器件领域期刊Materials Today Chemistry、Materials & Design等审稿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审专家。曾获江苏省“百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和首届“CPCIF-CLARIANT”可持续发展青年创新奖等荣誉,并受邀出席第67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新材料

    研究重点:

    1. 柔性功能材料与器件;

    2. 柔性传感、电子皮肤与触觉界面;

    3. 功能自修复材料与器件;

    4. 高性能和高安全性锂电池。

    招生需求: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拉伸多模态触觉芯片及机器人电子皮肤研发”项目,任项目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欢迎对柔性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化学、材料、电子、机械、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加入。

    电子邮箱:laijc@jingjinji.cn

  • 李光军

    李光军

    特聘副教授、博导(副导师)
    LI Guangjun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曾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硕士生导师,已培养毕业6名研究生。曾获省部级奖4项。现任北京泓慧国际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师,长期从事磁轴承及传感器、大功率高速永磁电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目前主要开展磁悬浮储能飞轮系列产品的研发。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储能飞轮技术与应用研究;磁悬浮轴承及控制技术研究;大功率永磁电机技术与电网应用技术研究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精密仪器与机械、自动化控制与工程或电机设计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ligj@honghuienergy.com

    李海军

    李海军

    特聘副教授、博导
    LI Haijun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十四批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北京市特聘专家、国家级人才计划创新类人才。吉林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理学博士。1997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3研究所(1997.08-2008.08)高级工程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8.09-2011.01)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2011.02-2021.12)研究员。曾主持及参与了涉及MEMS技术领域的20余项 “863”、“军事预研”、“军事新品”等国内重大课题项目,为国家重点工程研制配套产品近20种,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曾主持及参与了涉及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10余项NIH支持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研制了基于MEMS激光扫描技术的单轴共聚焦、双轴共聚焦、宽视场白光/荧光、双光子、光声等多种新型内窥显微成像系统。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

    1. 微纳传感及MEMS致动;

    2. 微光机电系统;

    3. 生物医学显微成像微小型化及内窥系统

    招生需求:具有机械电子工程、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学科背景;具有机电或光机电系统研制经验,了解机械加工,熟悉光学和机械设计、掌握控制及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及编程。

    电子邮箱:lihj@jingjinji.cn

    李嵘峰

    李嵘峰

    特聘副教授、博导
    LI Rongfeng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在生物功能材料、柔性传感材料与器件和柔性可穿戴设备方面研究经验丰富。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涉及NO生物传感器、多巴胺光电一体传感器、可降解生物电池、脑机接口材料及器件、瞬态安全器件等领域,研究成果发表于Nat. Commun., PNAS,Small, J. Power Sources等期刊,担任多家SCI期刊审稿人和知名投资机构项目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新材料

    研究重点:

    1. 生物传感材料和器件;

    2. 可穿戴生物传感系统;

    3. 先进微纳加工和微型器件制造技术。

    招生需求: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用于健康监测的连续汗液传感系统”项目,负责钠离子和钾离子传感系统工程化开发,同时兼任项目公司执行董事。欢迎具有材料、化学、电子、机械、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工业设计等背景的同学报考和交流。

    电子邮箱:lirf@jingjinji.cn

    李润涛

    李润涛

    特聘教授、博导
    LI Runtao

    北京大学教授,博生生导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研究,曾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20多项,培养研究生70多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内、外专利20多项。发现多个候选药物,其中三个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完成10多个新药工艺的研发。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小分子药物研发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有志于从事新药研发,具有药学和化学知识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lirt@jingjinji.cn


    李伟善

    李伟善

    特聘教授、博导
    LI Weishan

    华南工学院学士、南京化工学院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锂离子电池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委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2007,2012)、二等奖2项(2004,2016)、三等奖1项(2001)。2007年获得第九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1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至今连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0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储能电池;燃料电池;工业催化;金属腐蚀;电加工

    研究课题:探索高比能量储能电池新体系和新材料

    招生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材料与化工

    电子邮箱:liws@jingjinji.cn


    李志宏

    李志宏

    特聘教授、博导
    LI Zhihong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集成微纳系统系主任。1992年和1997年分别在北京大学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2000年到200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做访问学者。2004年7月返回北大,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MEMS/NEMS理论、设计和加工方面的研究,在生物微机电(BioMEMS)和微纳流控系统(Micro/Nanofluidics)取得突出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做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0余次,申请和授权专利39项(授权27项)。担任本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EE MEMS、Transducers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MicroTAS ETPC委员,IEEE MEMS 2022和MicroTAS 2022共同主席。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生物微机电系统,主要聚焦于用于健康医疗得可穿戴和可植入器件

    招生需求:目前主要研究课题:可穿戴脑机接口,植入式脑机接口。希望招收集成电路、微纳机电系统、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zhhli@pku.edu.cn


    参考资料:https://ic.pku.edu.cn/szdw/zzjs/jcwnxtx1/lzh/

    刘加

    刘加

    特聘教授、博导
    LIU Jia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华控智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本、硕、博,英国剑桥工程系Royal Fellow。研究方向包括信号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主持过二十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发表论文约40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科技奥运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奖,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处于一流水平。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多参数智能传感技术、多维信号感知和识别技术;工业人工智能技术;工业装备智慧大模型技术

    招生需求:目前课题包括多参数智能传感器研发、基于AI模型和信号机理的高端装备多维信号感知和认知理解,工业人工智能建模技术,工业装备智慧大模型建模等。希望招收具备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建模初步知识,或对工业人工智能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电子邮箱:liuj@tsinghua.edu.cn

    刘先国

    刘先国

    特聘教授、博导
    LIU Xianguo

    二级教授,1992-1995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1999年先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基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9-2022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教授,历任生理教研室主任、中山医学院副院长。现任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高级创新师、中山大学疼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疼痛病学分会副会长、国家卫建委疼痛病诊治专项能力培训项目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广东省神经科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2014-至今入选Elsevier中国高引用学者。2023年入选Research.com发布的全球顶尖科学家。研究领域:神经科学,聚焦于慢性疼痛,记忆和情感障碍。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和诊断治疗设备

    招生需求:生物、医学、药学

    电子邮箱:liuxg@jingjinji.cn, liuxg@mail.sysu.edu.cn


    参考资料:https://zssom.sysu.edu.cn/zh-hans/teacher/483

  • 刘杨

    刘杨

    特聘助理教授、硕导
    LIU Yang

    【教育经历】

    2010.9-2015.7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学 博士

    2006.9-2010.7 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管理 学士

    【工作经历】

    2022.6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助理主任、创新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2017.8-2022.5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总监

    2015.7-2017.7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

    【成果及荣誉】

    著有《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创业之城——中国城市与城市群创业能力评价与分析》《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证分析》等书籍;在《科学学研究》《技术经济》《经济地理》《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核心期刊和知名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或参与科技部、商务部、工信部、北京市等重大课题40余项,多份决策参考获得主要领导批示;相关成果获“中国软科学奖”“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报告奖”“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研究重点:

    1. 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

    2. 科技战略与政策;

    3. 创新监测与评估;

    4. 创新创业管理。

    招生需求:招收致力于研究科技创新的特征与规律及其有效管理的各类学科背景学生

    电子邮箱:liuy@jingjinji.cn

    刘源源

    刘源源

    特聘副教授、硕导
    LIU Yuanyua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小米学者;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副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工程设计中心工学博士(2015-2018),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硕士(2011-2014)。博士毕业后,先后于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担任研究助理(2018)和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媒体艺术技术博士训练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2019-2020)。

    长期关注跨学科协同创新与系统整合设计的方法与工具研究,特别是将设计与工程、技术结合的领域。目前为止,主持多项交叉领域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和英国国家医疗研究所子课题,执行并参与多项国际科研课题,如英国国家艺术与人文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多篇设计、工程与医学等结合的跨学科论文, 曾获剑桥大学博士生应用研究奖;有10余年的产学研的实践积累,参与多项国内外企业科研项目,比如美国波音、韩国LG等;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际知名设计比赛大奖和受邀参加国际展览,如IF Concept Design Award; 2016 Dubai Global Grad Show等。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研究重点:设计驱动的前沿交叉,包括:

    1. 基于跨感官补偿的包容性设计研究;

    2. 基于社区的慢性病的康复训练相关的研究;

    3. 外骨骼机器人的人机交互设计研究。

    招生需求:关注工业设计、人机交互设计、包容性医养健康设计、老龄化设计创新、设计思维与教育。欢迎计算机、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学科背景的学生加入。

    电子邮箱:liuyy@jingjinji.cn,yuanyuanliu@buaa.edu.cn


    刘泽文

    刘泽文

    特聘教授、博导
    LIU Zewen

    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肥东人,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7年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国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室副主任,微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微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多次担任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大专项和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曾经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师,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等称号。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拥有发明专利30多项。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传感器

    研究重点:射频MEMS;氮化镓MEMS传感器及电路系统;硅基纳米孔技术及其在生物和能源系统中的应用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精密仪器和控制技术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liuzw@jingjinji.cn, liuzw@tsinghua.edu.cn


    参考资料:https://www.ime.tsinghua.edu.cn/info/1015/1152.htm

    罗琳

    罗琳

    特聘副教授、博导
    LUO Lin

    博士,本硕博连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本科,中科大电子系智能信息通讯专业博士学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青年委员及病理标准工作组组长。曾任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副教授,IBM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专利孵化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病理快速辅助诊断和癌症早筛市场,重点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落地中面临的鲁棒性、准确性、交互易用性等关键挑战,并结合超分辨成像等先进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开展智能诊断算法及设备的技术研发及产品转化工作,推进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落地。


    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重点:

    1. 临床病理智能诊断鲁棒性算法研发;

    2. 多模态智能病理辅助诊断系统研发和临床转化;

    3. 医生标注和辅助诊断系统的用户体验研究

    招生需求:病理成像与智能诊断,招收计算机、电子、光学、生物医学工程、数学等背景学生。

    电子邮箱:luol@jingjinji.cn

    毛珩

    毛珩

    特聘副教授、博导
    MAO Heng

    光学工程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超视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长期致力于光学成像技术与图像重建算法研究,多年来深耕显微光学成像领域。超视计科技 HIS-SIM 产品研制负责人,FINER 软件开发负责人。作为负责人在研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项目和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作为技术负责人在研2项国自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作为核心成员参加2项科技部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和1项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近10年来发表多项国际期刊论文、发明专利、PCT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

    研究重点:

    1. 复杂超深显微体成像和算法;

    2. 新型无标记显微成像和算法;

    3. 复杂在体组织显微成像和算法;

    4. 高时空通量光学显微系统的智能控制体系

    招生需求:主要研发超分辨显微镜,希望招收电子、自动化、光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heng.mao@pku.edu.cn

    彭俊彪

    彭俊彪

    特聘教授、博导
    PENG Junbiao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广东省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院长;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广东省第十四届丁颖科技奖,曾任科技部新型显示总体专家组专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专家,现任国务院材料学科评议组专家。主要从事印刷显示材料与器件研究,包括OLED和QLED;研究氧化物薄膜晶体管材料及背板技术,在高迁移率和高稳定性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在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与显示技术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3)、广东省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1),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200余件(含国际专利),其中授权专利100余件。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半导体显示、传感探测

    研究重点:

    1. 有机发光器件与显示(OLED);

    2. 印刷有机/高分子薄膜工艺;

    3. OLED 器件物理;

    4. 薄膜晶体管(TFT)器件与阵列驱动。

    招生需求:薄膜晶体管技术、显示技术、有机高分子光电技术等

    电子邮箱:pengjb@jingjinji.cn, psjbpeng@scut.edu.cn


    参考资料:

    https://www2.scut.edu.cn/_upload/article/files/44/40/d60da9974f1da570c9d23a3d162a/4554741e-fda4-4750-95eb-67ea9f319485.pdf

    钱宇

    钱宇

    特聘教授、博导
    QIAN Yu

    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博士;挪威科技大学博士后。先后任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培养硕士博士100余人。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学术兼职有:中国化工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工程学报副主编,欧洲化工联合会(ECEF)计算机化工专业委员会(CAPE-WP)成员。

    专业领域:材料化学工程、能源资源全生命周期系统分析、低碳技术和工业过程节能。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化学产品工程若干关键技术基础”,“资源能源过程全生命周期模型和系统分析”,“煤化工过程集成节能减排技术”,“风能光能耦合互补科学基础和系统集成”等,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先后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等。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材料微观结构分析模拟,产品构效关系计算模型和智能建模,材料加工过程系统工程
    招生需求:材料加工工程,化工工程;对过程工业智能制造,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利用持有兴趣。

    电子邮箱:qiany@jingjinji.cn


    参考资料:

    https://www2.scut.edu.cn/sklppe/2017/1226/c13897a241960/page.htm

    http://www2.scut.edu.cn/_upload/article/files/89/47/bd03bd954a4eb0f50aacb07aeb87/6edd8a6b-b1dd-4470-a1b5-f0b42810c81b.pdf


    乔立红

    乔立红

    特聘教授、博导
    QIAO Lihong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教育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起在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工业与制造系统工程系任教。曾任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客座研究员,美、英、法国多所高校访问教授。在产品研制工程、产品全生命周期建模与管理、数字化制造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XX基础科研、XX预研和航空航天企业应用等项目多项,有丰富的项目研发经验和项目组织协调能力。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7项,出版专著6部。


    研究方向:智能制造

    研究重点:

    1. 智能制造技术、装备与系统;

    2. 研发设计仿真工业软件。

    招生需求: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相关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qiaolh@jingjinji.cn


  • 邱晓彦

    邱晓彦

    特聘教授、博导
    QIU Xiaoyan

    免疫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免疫相关重大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免疫学理事会理事等。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报道非B细胞可以表达Ig (non B-Ig),首次报道B-Ig除了具有抗体活性,在皮肤黏膜发挥天然免疫功能外,在非B细胞谱系中发挥重要的细胞生物学功能,如促进细胞的粘附、增殖、生存及迁移。在病理条件下,non B-Ig促进多种肿瘤的发生及转移;促进炎-癌转化。这些本土创新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权威杂志,如Cancer Research; Leukemia; CMI;J Biol Chem; Cell Mol. Life Sci;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等杂志上发表60余篇论著,目前有关non B-Ig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域。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5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及多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肿瘤免疫,重点研究肿瘤免疫机制,发现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及新药开发;免疫炎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及炎性肠病等)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发现疾病相关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标志分子
    招生需求:主要从事肿瘤及免疫相关疾病新靶点及新药开发。希望招收医学、生物学及生物信息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qiuxy@bjmu.edu.cn


    参考资料:https://sbms.bjmu.edu.cn/jsdw/bssds/Xiaoyan_Qiu.html

    任豪

    任豪

    特聘教授、博导 (副导师)
    REN Hao

    中山大学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光学、生物学双博士后,教授级高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曾任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院长,现任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在光电材料、显示器件与光谱仪器等光机电一体化领域从业20多年,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研发水平和科技管理能力。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完成国家、省市等各类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6项,2项国家863计划课题负责人,4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参与组建广东省现代控制与光机电技术实验室,主持获批建设2家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1家院士工作站和1家博士后工作站,获得广州开发区2012年度科技骨干人才、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第三梯队后备人才。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微纳光学材料;半导体照明及光电显示器件;现代光谱仪器

    招生需求:基于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的微型光谱仪开发研究(与光合作);新一代数字成像技术研发平台(中大合作)

    电子邮箱:renh@jingjinji.cn

    施汉昌

    施汉昌

    特聘教授、博导
    SHI Hanchang

    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1991年获博士学位,环境工程专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已退休),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荣誉所长。2000至2012年担任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污水生物处理高效反应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智能化运行与节能降耗、污水处理的过程模拟与控制技术和水环境检监测生物传感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Alberta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等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研究。曾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学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称号。


    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

    研究重点:

    1. 污水生物处理高效反应器;

    2. 污水处理工艺的数学模型与过程模拟;

    3. 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智能化运行与节能降耗;

    4. 水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与仪器。

    招生需求:目前主要研究课题方向为水处理工艺的数学模型与过程模拟。招收具有环境工程和数学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hanchang@mail.tsinghua.edu.cn

    宋保栋

    宋保栋

    特聘副教授、博导
    SONG Baodong

    清华大学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曾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2014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年)、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者(2013年),以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21年)。

    长期致力于现代环境检测/监测新技术、新仪器、新型生物敏感材料的研发、水环境水质监测集成系统研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数据信息平台研发等,成功研发出多款商业化仪器及系统,并在污水检测、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环境应急检测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曾主持/参与国家或省部级项目5项,包括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水专项”、国际合作专项等。


    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

    研究重点:

    1. 光谱分析技术及仪器;

    2. 光电基生物传感器;

    3. 微流控化学分析技术及仪器。

    招生需求: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质急性毒性分析仪开发及其在饮用水安全保障中的应用”等,希望招收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仪器仪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背景学生。

    电子邮箱:songbd@jingjinji.cn

    唐堃

    唐堃

    特聘副教授、博导(副导师)
    TANG Kun

    高级工程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曾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Maier组做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二次电池,能量存储和能量转化等方面研究。在德期间开始专注钠离子电池关键正负极材料的研发。
    回国后加入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从事二次电池正负极材料开发,电池系统集成,储能系统应用开发等工作,任先进电池材料部门经理,参与完成兆瓦时级储能电池应用开发。

    2017年,作为创始人,与陈立泉院士、胡勇胜研究员、李泓研究员一起创立国内第一家钠离子电池企业——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任公司CEO。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世界首辆钠离子电池驱动低速车示范,100KWh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示范,全球首个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投运。目前中科海钠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具备千吨级正负极材料生产线和吉瓦时钠离子电池生产线。现任中科海钠执行董事长。

    目前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拥有国际专利一项,中国专利四十余项。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

    1. 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开发;

    2. 钠离子电池体系设计研发;

    3. 钠离子电池电芯工艺研发;

    4. 钠离子电池应用开发。

    招生需求:主要研究课题:钠离子电池高性能正负极材料开发,钠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开发,钠离子电池失效机理分析。 希望招收具有材料合成分析背景,熟悉电化学,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研发方法的学生。

    电子邮箱:tangkun@hinabattery.com

    王爱民

    王爱民

    特聘副教授、博导
    WANG Aimin

    主要从事飞秒光纤激光器、特种光纤及微型化多光子生物医学成像等相关技术。1)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仅重2.2克,实现自由运动条件下小鼠大脑神经元高速高分辨的动态信号成像,入选中国科技部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Nature Methods 2018年年度方法;2)发明了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实现对自由运动小鼠海马CA1亚区的直接观测记录,在世界范围首次实现对自由行为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3)成功设计制作出基于人体细胞线粒体代谢物质自发荧光的手持式双光子显微镜,并成功实现其在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实验,实现了多项世界级技术和应用的突;4)系列生物医学成像用780/920/1030/1100/1560/1700nm飞秒激光器的研发和产品化,实现多项产品转化。 “集成超快激光器双光子光片显微镜”项目获得2018年第18届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22年,获得中国国家优秀专利奖,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实现相关产品的商业转化,突破实现国产高端成像设备在欧美反向销售突破。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

    研究重点:

    1. 微型化多光子显微镜;

    2. 多模态内窥镜成像系统;

    3. 无标记多光子疾病诊断技术;

    4. 多色超快光纤激光器;

    5. 人体磁成像。

    招生需求: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多波长多光子生物成像显微镜、微型化多光子显微镜、多光子无标记疾病诊断技术、多光子内窥镜系统、人体磁成像、飞秒光纤激光器等。希望招收物理、电子、光学、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wangaimin@pku.edu.cn

    王波

    王波

    特聘副教授、博导(副导师)
    WANG Bo

    博士,环保高级工程师,金融经济师,IWA国际水协会员,2014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8年,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从事水污染防治技术博士后研究;2018年至2021年,先后就职于北京桑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村镇研究院、北京潮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从事水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工作,历任研发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研发部经理。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先进水处理材料及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学术成果:

    (1)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3篇,中文核心3篇;

    (2)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2项;

    (3)主持博士后基金1项,参与国家水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

    (4)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湖北襄阳农污项目106个厂站的技术支持;

    (5)获得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


    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

    研究重点:先进水处理材料及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包括微电场强化生物耦合膜技术在难降解废水中的应用研究、正渗透膜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微波液相放点等离子体高级氧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等

    招生需求:聚焦先进水处理材料及装备研发,希望招收具有环保水处理、高分子膜材料、等离子体物理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wangb@jingjinji.cn

    王茤祥

    王茤祥

    特聘教授、博导
    WANG Duoxiang

    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创新管理学者,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曾任厦门北大泰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包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创新管理学术研究,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治学原则、“博采众长、独树一帜”的学术要求和“文理交叉、知行合一”的研究方法,学术成果丰富,在创新管理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为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及教育改革战略任务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工作,在法人治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改革探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电子邮箱:wdx@jingjinji.cn

  • 王慧

    王慧

    特聘教授、博导
    WANG Hui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系系主任, 环保部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废物资源转化绿色材料及能源等方面的研究,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以及多个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FESE、MBT等国际期刊编委、编辑,发表SCI论文15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

    研究重点:污染环境生物/生态修复;有机废物资源化生物技术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生物工程或代谢工程专业的学生。

    电子邮箱:wanghui@tsinghua.edu.cn


    参考资料:https://www.env.tsinghua.edu.cn/info/1269/5855.htm

    王俊奇

    王俊奇

    特聘副教授、博导
    WANG Junqi

    精智未来(广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内布拉斯加大学科尔尼分校学士,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曾担任美国Kindwell Inc(康德威尔公司)首席技术官、密歇根商业咨询俱乐部副主席。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同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评审委员,并多次被邀请至受邀在国际顶尖会议IEEE Transducer, Eurosensor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默克公司、美国陶氏化学做专题报告。

    2021年创立精智未来(广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致力于全球智能呼气分析平台的研发和应用,来实现精准的疾病诊断和健康管理。公司成立前由BICI出资并和密歇根大学共同开发相关技术,目前已获得包括复星创富、真格基金、碧桂园创投、以及其他相关产业投资者的数千万元的融资。曾获得“X·36 Under 36未来中国商界最不可忽视的人”、广东省十大新锐粤商等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医疗器械、代谢组学

    研究重点:MEMS传感器、MEMS微型气相色谱、质谱仪、高性能气体富集和分离材料、呼吸代谢组学

    招生需求:精密仪器、分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MEMS器件设计和加工、人工智能、大数据、微流控

    电子邮箱:wangjq@jingjinji.cn,junqi.wang@chromxhealth.com

    夏善红

    夏善红

    特聘教授、博导
    XIA Shanhong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学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获得英国皇家学会Royal Fellowship、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erkeley Scholarship。曾任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固态传感器执行器与微系统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出版专著1本,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目前担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传感器分会副理事长。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传感器

    研究重点:微纳传感器及其系统,包括微机电(MEMS)电场传感器、传感器集成芯片系统等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或信息处理等学科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xiash@jingjinji.cn

    夏洋

    夏洋

    特聘教授、博导
    XIA Yang

    【教育经历】

    1979-1983 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

    1987-1990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系,师从柯俊院士,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5-1998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系,师从肖纪美院士,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0-1995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从事快速凝固铝合金研究,应用于火箭推进,获航空部三等奖。

    1998至今 中科院微电子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A级教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22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成果及荣誉】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一等奖、中科院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主持了国家重大专项“新原理集成装备”,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等项目,研发了变电场原子层沉积、吸附反应外延、超高真空材料制备原位分析仪器等装备并成功实现产业转化,其中多项成果应用到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相关单位,支撑了我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精密探测等前沿技术发展。研发了全套集成电路产教融合仪器,编写了配套教材,成果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推广应用。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

    1. 集成电路装备;

    2.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

    3. 集成电路基础科学。

    招生需求:目前研究项目为“基于二维材料下一代集成电路装备研发”。从事曝光机、ICP刻蚀机、原子层刻蚀ALE、 PECVD、PVD、ALD、PEALD、cluster薄膜集成系统、二维材料及纳米量子器件制备系统、科教融合集成电路设备等仪器装备研究。希望招收集成电路制造、材料、物理、机电一体化背景学生。

    电子邮箱:xiay@jingjinji.cn

    熊惠磊

    熊惠磊

    特聘副教授、博导(副导师)
    XIONG Huilei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致力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发以及工艺装备集成,已在无锡芦村污水处理厂和镇江有机质协同处理中心等地开展了示范应用;曾主持/参与国家或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论文12篇,授权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并作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完成工程类项目近20个,项目合同额累计约2亿元。


    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

    研究重点: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包括复合菌群利用有机废弃物合成PHA技术研究、油水分离材料和技术研究等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发酵工程或提取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xionghl@jingjinji.cn

    徐立军

    徐立军

    特聘教授、博导
    XU Lijun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EEE Fellow,面向医工交叉领域,一直从事声、电、磁多模态医学成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与新装备等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高灵敏磁粒子成像理论与方法、高分辨电学软场层析成像理论与方法、宽带高能效超声换能器及高精度诊疗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等,在新型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与装备研发上做出突出贡献。曾荣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1项(第一完成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

    研究重点:磁粒子成像;电学软场层析成像;新型超声成像
    招生需求:目前主要研究课题:《面向肿瘤多标志分子定量可视化的多色磁粒子成像技术研发》。希望招收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和生物医学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lijunxu@buaa.edu.cn


    参考资料:https://buaa.edu.cn/info/1569/1602.htm

    徐卓

    徐卓

    特聘教授、博导
    XU Zhuo

    西安交大电子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领域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教学与研究,主持863项目、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专利金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12项。授权发明专利59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79篇,包括1篇Nature和3篇Science,出版学术专著1部。

    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以第一完成人获2023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担任IMF国际铁电学会委员、中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电介质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

    1. 压电新材料研发及工程化;

    2. 反铁电陶瓷材料研发及工程化;

    3. 超材料研发及工程化。

    招生需求:目前主要开展高性能铁电单晶工程化、铁电单晶薄膜晶圆研究工作。希望招收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光学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xuzhuo@mail.xjtu.edu.cn

    闫江

    闫江

    特聘教授、博导
    YAN Jiang

    先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微电子和集成电路领域有超过30年的工作经历,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微电子中心有3年访问学者和英飞凌公司美国研发部10年的工作经历。2009年全职回国后入职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同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获得44项美国发明专利和48项中国发明专利。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2014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和北京市2016年度科学技术一等奖。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

    1. 集成电路先进工艺技术;

    2. 集成电路新器件结构;

    3. 工艺仿真;

    4. 金刚石新型器件。

    招生需求:目前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工艺仿真,新型金刚石器件以及生物传感器。希望招收具有电子信息专业背景,最好是具有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yanj@jingjinji.cn, yanjiang@ime.ac.cn


    参考资料:https://people.ucas.ac.cn/~0012124?ivk_sa=1024320u

  • 尹源

    尹源

    特聘副教授、博导(副导师)
    YIN Yuan

    2011至2015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生,2015至2020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研究生,2020至2022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后,2022年至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助理创新师。开展关键零部件优化设计、重大装备智能化技术研发工作。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核能、军工企业委托项目,在粗糙表面表征、基于多场耦合的高效仿真算法、高端传感器应用、机械系统状态识别算法等方面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篇、申请14项发明专利。


    研究方向: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工业软件

    研究重点:基于多场耦合的高效仿真;机械系统在线监测与状态识别
    招生需求:正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拉伸多模态触觉芯片及机器人电子皮肤研发”项目中开展机器人多模态感知技术研究,任项目公司总工程师。欢迎具有自动化、机械、计算机、电子、仪器等相关专业背景,对新型高端传感器应用、机器人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加入。
    电子邮箱:yiny@jingjinji.cn

    于晓梅

    于晓梅

    特聘教授、博导
    YU Xiaomei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吉林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物理系任教、丹麦技术大学微电子中心做访问学者、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从事博士后和微纳机电系统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863等类型的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发表文章200余篇,授权和申请专利50余项。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微纳机电系统,微纳传感器,微纳加工和集成制造技术

    研究重点:

    1. 微纳传感器设计、制备与封装;

    2. MEMS传感器与ASIC电路的单片集成制造技术;

    3. 太赫兹焦平面阵列成像技术;

    4. 超材料与超表面技术。

    招生需求:目前主要研究课题:集成式MEMS多维力传感器。希望招收微机电系统、集成电路、力学、机械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yuxm@jingjinji.cn, yuxm@pku.edu.cn


    参考资料:https://ic.pku.edu.cn/szdw/zzjs/jcwnxtx1/yxm/

    张亮仁

    张亮仁

    特聘教授、博导
    ZHANG Liangren

    理学博士,北京大学药学院二级教授,先后兼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主持或作为课题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科技部863项目、973项目、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在JACS,NAR、JMC等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奖励。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药物设计与合成,重点关注以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与合成、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药物设计、有机小分子对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的调控研究等
    招生需求:药物分子设计、合成与成药性研究

    电子邮箱:liangren@bjmu.edu.cn


    参考资料:

    http://dmc.sps.bjmu.edu.cn/szdw_20180111164751976675/yjsds_20180111164751976675/193002.htm

    张强

    张强

    特聘教授、博导
    ZHANG Qiang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973首度科学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纳米药物专委会副主委,国家药典会制剂专委会副主任,Acta Pharm Sinica B副主编,ADDR和JCR等国际杂志编委,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首任主席,第6/7届药剂专委会主委等。主要从事创新药物制剂研究,包括难溶药物、抗肿瘤药和生物大分药物递释系统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获多项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在国际权威杂志等发表SCI论文300多篇,是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开发多种新型高端制剂上市,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主要从事创新高端制剂的应用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包括难溶药物、抗肿瘤药和生物大分药物的创新递送系统的基础与转化研究

    电子邮箱:zqdodo@bjmu.edu.cn


    参考资料:

    http://dp.sps.bjmu.edu.cn/szdw_20180116101307960843/js_20180116101307960843/192242.htm


    张威

    张威

    特聘教授、博导
    ZHANG Wei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北京大学博士,美国RAE SYSTEMS公司访问学者,曾任电子科技集团49研究所工程师。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十余项,总经费超过三千万元。国家微机电标委会、惯性计量标委会委员,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 SC47F / WG3)召集人;制定国际标准两项,国家标准7项。立项完成的“单片集成MEMS压力传感器”项目,转化成立了北京智芯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MEMS设计、工艺及应用

    招生需求:具有机械电子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学科背景;具有微机电系统研制经验,了解机械加工与设计、掌握控制及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及编程。

    电子邮箱:zhangwei@jingjinji.cn

    张卫强

    张卫强

    特聘副教授、博导
    ZHANG Weiqiang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书记、副所长。2009年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2017年在斯坦福大学任访问学者。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等多个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并完成多项成果转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奖,获NIST等多项国际挑战赛冠军。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

    1. 基于多参数传感器的机器声纹和机器语言的工业设备异常和故障检测技术;

    2. 工业人工智能技术;

    3. 工业装备智慧大模型技术。

    招生需求:目前课题包括工业多维信号AI大模型建模、基于AI模型工业设备设备异常检测和故障识别等。希望招收具备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方面基础,或者是对工业人工智能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电子邮箱:wqzhang@tsinghua.edu.cn


    参考资料:http://web.ee.tsinghua.edu.cn/wqzhang/zh_CN/index.htm

    张兴业

    张兴业

    特聘副教授、博导(副导师)
    ZHANG Xingye

    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光电材料与器件集成研究。现就职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担任光电技术所创新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南昌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培养,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博连读)。先后任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后,韩国成均馆大学信息与通讯工程学院Research Professor,广东省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高级研发工程师等,曾兼任2018 IEEE 3M-NANO 国际大会“纳米材料与纳米流体”分会主席。在Nature Photon.,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Adv. Opt. Mater., J. Phys. Chem. Lett., J. Phys. Chem. C,, Chem. Eng. J., J. Mater. Chem. (A) 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获“2015中国光学重要成果”。主持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区域联合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高效率光电器材;新型发光材料;光电系统集成
    招生需求:微纳电子学、光机电系统、应用光学
    电子邮箱:zhangxy@jingjinji.cn

    张佐光

    张佐光

    特聘教授、博导
    ZHANG Zuoguang

    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化工研究所所长。

    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复合材料方向学术带头人、团队责任教授,兼任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国防科工局高性能碳纤维检测评价中心副主任、北航-上飞“民用飞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中心”主任、北航先进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等。

    长期从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与高分子材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编著与参编书10余部,部分成果已得到实际应用,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省部级科技奖等11项。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理论与制造质量控制、混杂与高抗冲击复合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微结构与性能、新型轻质夹芯结构复合材料、特种功能复合材料等方向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工作。至今,完成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方向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国防重大重点研究项目,包括国防“97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军品配套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工信部项目以及上飞等企业攻关项目等。

    荣誉奖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省部级科技奖等11项 ;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理论与制造质量控制、混杂与高抗冲击复合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微结构与性能、新型轻质夹芯结构复合材料、特种功能复合材料等。

    招生需求:欢迎立志于从事复合材料及其先进制造、复合材料设计-制造一体化仿真相关方向的同学报考。

    电子邮箱:zhangzg@jingjinji.cn

  • 赵一兵

    赵一兵

    特聘教授、博导
    ZHAO Yibing

    1962年出生,籍贯四川省宣汉县,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博士,1990年至2022年,先后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1993)、教授(2001)、博士生导师(2002)。曾任厦门市化学会理事长(2010~2019)、福建省化学会理事(2010~2019)、厦门市科协理事(2014~2019),现任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成像技术和设备,侧重荧光成像技术和设备

    电子邮箱:zhaoyb@jingjinji.cn

    周维虎

    周维虎

    特聘教授、博导
    ZHOU Weihu

    工学博士,二级研究员,中共党员,主持完成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支撑计划、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等60余项课题研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特等奖、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8项,发表论文近200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编写教材1部,起草国家标准及规程规范6部。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台三自由度激光跟踪仪、首台六自由度激光跟踪仪和国际首台飞秒激光跟踪仪;担任科技部十三五先进制造、科学仪器设备重大科技任务实施方案编写组/总体组专家、科技部十四五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总体组专家、装备发展部xx8工程指南编写组专家、国防科工局高端制造领域专家组成员等;担任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团体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测试测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北航、华科、南航等10余所高校兼职博导和特聘教授;培养博士8名,硕士21名;担任《中国测试》、《计测技术》等期刊编委;担任《Optical Engineering》、《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中国航空学报(中、英文)》《光学精密工程》等中外期刊审稿人;多次受邀担任国际会议会场主席并作特邀报告。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

    1. 集成电路光学检测仪器;

    2. 工业在线激光测量仪器;

    3. 飞秒激光精密测量仪器;

    4. 几何量精密测量仪器。

    招生需求:主要研究课题:先进智能制造、科学仪器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希望招收机械、光学、光学工程、精密仪器、电子信息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zhouwh@jingjinji.cn, zhouweihu@ime.ac.cn


    参考资料:

    http://www.ime.ac.cn/sourcedb_ime_cas/zw/zjrck/202007/t20200707_5619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