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创新人才培养:如何打造“通专融合”的“T型人才”?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4月25日,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第二期孵化日活动在清华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院长王晓东、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毅、项目答辩评审专家以及来自清华各院系的学生代表参加活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出席活动,围绕“不走寻常路,开辟新赛道”主题,分享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在这个日新月异、变革不息的新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力。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催生这一动力的关键环节,又当如何去理解呢?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不可否认,要想培育创新人才,我们必须提供肥沃的土壤。这不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法,更需要深度挖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4月25日下午,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第二期孵化日活动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院长王晓东、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毅、项目答辩评审专家以及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学生参加了该活动。活动由教务处副处长胡楚雄主持。


活动现场,王晓东院士以“科研,转化和人类健康”为题,结合现代胆固醇代谢调节药物创新研究过程,以及几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经历,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自己对颠覆性创新人才须具备的六项素质的理解,包括有好奇心、执着、合作、心理素质强大、走出舒适区和不能自满。


王茤祥主任围绕“不走寻常路,开辟新赛道”的主题,分享了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看法。他首先强调了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而前沿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对于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他认为,创新人才应该是全才与专才的结合体,需要具备团队精神、专业能力、知行合一等特质。同时,他提出了“T型人才”的概念,强调这类人才既要有广泛的知识视野,也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T型人才”培养在路上。我们还应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点燃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和志趣,如何鼓励那些想走不寻常路径的学生取得创新成果,以及如何鼓舞他们在失败中收获价值和成长?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王茤祥主任的发言全文,来一同探寻答案。

   





不走寻常路,开辟新赛道    

   

   

(2024 年 4 月 25 日)



 

尊敬的彭校长、晓东院士,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出席清华大学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孵化日活动。首先,代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向清华大学对该项目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晓东院士在百忙之中亲自来指导年青学子成长表示敬意!对清华大学这些敢于来“吃螃蟹”的学生表示欢迎!


下面我向领导和老师们、同学们分享一点个人的粗浅思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为什么要支持清华大学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其巨大功能为世人所共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科技进步史,近代国家的竞争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创新竞争史。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何为创新?本质上就是人与资源的相互作用,其中人是最根本的。高质量人才必然依赖高水平教育。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但是也存在两个极端:单纯学术化、单纯职业化。单纯学术化,大批人力物力投入到培养从事非常专业的前沿学术研究的人才上,而最终只有极少人学有所用,转投他业的人需要重新学习大量新知识、新技能,转型的代价大、成功率不高。单纯职业化,特别强调实操技能,学生能较好地解决常规的、具体的问题。在科技发展缓慢的时代,因可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再学习、再适应而矛盾尚不突出,但在科技大变革的今天,新的科技体系快速形成、旧的科技体系快速消亡,慢慢学习、慢慢适应的机会越来越少,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专业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创造性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高端创新人才。因此,如何在继续加强学术人才、职业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快、更好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推动知识、技术、产品、产业融合,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未来参与世界竞争最核心的问题。


二、如何成为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一种人才新类型。首先,创新人才应该是全才,创新是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的理论与实际相互作用、相互迭代的过程,要具有科学技术产业一体化的综合性知识、方法和技能,保证思考问题的广度。其次,创新人才只能是专才,现代创新日新月异,短时间形成强大的综合能力越来越难,长时间保持领先的综合能力也越来越不易,个体实际上只能越来越专业,形成一技之长,保证解决问题的深度。所以,创新人才必须是“T”才。


创新的复杂性常常超越任何个体的知识范围和能力水平,必须通过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打破知识边界,提升能力高度,从而超越个人局限而有效应对复杂需求。实际上,“T”之“—”更多的是通过团队协作,整合更多人的“∣”而形成的,有时甚至“T”之“∣”也是整合而成的。“T”才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智慧,而非“单打独斗”的超级英雄。所以,团队精神是创新人才的灵魂


团队为什么要接纳你呢?团队协作是因为需要成员差异化的知识和能力,否则没有协作的必要,俗话常说“选择你不是你完美无缺,而是与众不同”。现代科技越来越前沿和尖端,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其中奥秘,也难以有效应用和再创新。“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懂”的浅层次通识教育,“攻坚克难”的实际效果十分有限。团队中每一人都必须有一技之长,甚至身怀绝技,否则就只能“打酱油”。所以,专业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基础


如何练就出色的专业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基础、提供可能性,在科学技术一体化时代,理论指导作用日益重要。实践是融合、创造有效性,通过“学中干”与“干中学”的体验式活动,将理论融会贯通和不断扩展隐性知识,并在熟能生巧中提高“下意识就做对”的职业技能和敏感,隐性知识和职业敏感在创新活动中占比约 20%,但却是影响成败的关键,往往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才能悟出来。所以,知行合一是创新人才的气质


要同时做到团队精神、专业能力、知行合一非常不易,但也不是没有可能。晓东院士就是典型代表,著名科学家、著名企业家、著名投资人、著名运动员、著名脱口秀,等等。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拥有最好的学生,清华大学和清华的学生需要发挥担当精神,跳出“很卷”的传统道路,开辟新赛道。当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织颠覆性技术创新,将在项目指导、创新实践等方面给予同学们大力支持,共同努力在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上走出新路、做出示范。


祝同学们取得更大进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