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生命科学正处在发展的浪潮,新技术、新发现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以现代生命科学新技术和新发现为基础,聚焦人类健康,以项目为导向,协同整合科研院所资源,推进基础生命科学研究的应用和转化,并致力于建设成为原创性技术研究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所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及精准诊疗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着力发展基于光学、声学原理的生物医学成像新方法,借鉴天文、量子等领域创新的成像方法,通过跨领域成像技术交叉与结合,实现多尺度同时成像及多模态融合成像。精准诊疗技术是以药物精准治疗与高端制剂靶向输送等为重点方向,结合结构生物学、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等生物学科的最新发展,通过多学科交叉,研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原创性精准诊断试剂、靶向药物及高端靶向制剂递送系统。

研究所已建立完善的实验平台,并与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密歇根大学、贝勒医学院、桑福德伯纳姆普利比斯医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了深度的项目合作。研究所正实施项目包括低成本小型化微波脑卒中扫描仪、激光多普勒鼓膜检测系统、便携式皮肤镜及共聚焦皮肤镜、病毒基因型耐药二代测序试剂盒及基因组数据分析系统、超声造影剂、双轴共聚焦内窥镜、激光发射显微镜、多西他赛注射用浓缩液(自乳化型)临床研究、新一代近红外金属小分子光敏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小分子药物、缓释一氧化氮乳膏等。研究所将实施的项目有肿瘤高通量器官芯片研发、数字病理的成像与数字分析、脑磁图成像技术、微型化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多模态跨尺度成像技术、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等。


联系人:王芳

邮箱:wang.f@jingjinji.cn

实验室
科研团队
  • 程和平

    程和平

    院士
    CHENGHEPING

    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1980-1987年,在北京大学力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7-1989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0年-1995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0年获聘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7-2012年,担任首席科学家,获得科技部973项目“心脏的重大基础和疾病机理研究”。 2013年续担任973项目“线粒体功能障碍致早期心衰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首席科学家。2013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早年主要从事细胞钙信号转导的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ROS信号转导领域。迄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9篇刊于《Science》、《Nature》和《Cell》。他于1993年在马里兰大学Jon Lederer实验室发现细胞内钙释放的最小单位,并命名为“钙火花”(Calcium Sparks),论文在《Science》上发表。2004年该论文被誉为100年来最杰出的10篇心肌论文之一(Physiology News,2004,57:9-11)。1999年,美国科学院Knox Chandler院士在《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上展望这方面的研究时,称之为Sparkology(钙火花学)。2008年“钙火花”发现15周年之际,《Physiological Reviews》杂志特邀程和平教授对钙火花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戴志飞

    戴志飞

    博士
    DAIZHIFEI




    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8年于中科院理化所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先后前往日本、德国和美国工作。2005年被哈工大生命科学院引进回国,2012年加盟北大工学院生医系。


    在造影剂、分子影像、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和纳米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功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造影剂;研制了载药量高达33%以上的卟啉纳米探针,实现了高浓度局部给药与荧光/磁共振双模态成像引导下的癌症光动力治疗。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主著《仿生膜材料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10年),主编【Advances in Nanotheranostics】(上下卷,Springer, 2016)。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特邀发言, 多次组织学术会议。

    现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光子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超声装备协会常务委员,中国超声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委员、中国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以及【Bioconjugate Chem】、【Theranostics】、【J Interdiscip Nanomed】、【IET Nanobiotechnology】、《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和《功能材料》等期刊编委。

    冯丽爽

    冯丽爽

    教授
    FENGLISHUA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博导,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1996年博士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精密机械和光学学院光学及光电仪器专业,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教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学会高级会员。

    个人成就: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从事微光机电系统(MOEMS)、先进光纤传感技术、光纤测试技术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973计划等国家课题、重大探索项目、部委基金等项目二十余项,近五年个人承担科研经费800多万,在微小型光纤传感器技术、微光机电惯性器件和光纤偏振测试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个人荣誉:部分研究成果曾获2004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2)、2004年北航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国家课题先进个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等表彰。

    研究方向:微光机电系统;光纤传感器技术;集成光学与集成光学器件应用技术;光学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

    高红英

    高红英

    创新师
    GAOHONGYING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2003年- 2007年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原泰山医学院)制药工程学士学位

    2007年-2010年 石河子大学药理学硕士学位

    2011年-2014年 沈阳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博士学位

    2010年- 2011年 本溪百草源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4年- 2016年 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2016年-2020年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后

    2020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主要研究项目:靶向肺癌干细胞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及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蛋白质靶向降解技术和抗病毒小分子化合物的发现及生物学机制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创新药物进行分子药理学机制研究、肿瘤治疗新靶点的发现和确认,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药物开发和相关转化医学研究。

    韩利强

    韩利强

    助理创新师
    HANLIQIANG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05年-2011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本硕学位

    2012年-2015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化学生物学博士学位

    2017年-2020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物理学博士后

    2020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参与两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均为主要完成人,分别是抗肿瘤药硼替佐米的研发和抗肿瘤候选药物YSY-02A的研究;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1项为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的基金:新型肽和拟肽硼酸类蛋白酶体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协助扬子江药业完成抗肿瘤药物硼替佐米仿制药开发,获得扬子江药业奖;开发出一个已报道治疗白血病活性最好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临床前药物。

    研究兴趣:1.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包括小分子药物的合成工艺开发;2.有机硼酸类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各种激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

    洪伟

    洪伟

    创新师
    HONGWEI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1997年-2001年 沈阳药科大学化学制药学士学位

    2001年-2004年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硕士学位

    2005年-2010年 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2004年-2005年 北京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

    2010年-2020年 北方民族大学教学科研岗,2019年被评为教授。

    2013年-2014年 马来西亚大学博士后

    2019年12月被评为教授

    2021年1月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主要成果:(1)着眼于叶酸通路,本课题组以二氢叶酸还原酶和胸腺嘧啶合酶为双靶点,开发双靶点抑制剂用于耐多药结核病和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的研发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出一系列高活性化合物,且与现有的治疗药物无交叉耐药。在此方向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2)课题组成功设计并合成出TGF-β1及其I型受体膜外区的双靶点抑制剂,该抑制剂阻断了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是当前全球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课题取得了突出进展,发现一系列有较高活性的分子,并且该分子表现出对纤维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此方向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3)致力于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的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活性位点扩张技术发现潜在的可以提高生物活性的Asp84空腔,并设计合成出新型具有抗肿瘤活性的PRMT1抑制剂。该项目的研究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3篇。

    共发表学术论文38 篇,其中在世界知名科学杂志(SCI 检索)上发论文21篇,EI检索或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 检索的期刊上发表论文17 篇。另外本人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2项;以第二发明人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此外,本人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并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外引才百人计划”,“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获得“第十六届宁夏青年科技奖”和“第十四届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研究方向:基于靶点的新药研发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集中在LPAR1、PRMT1、MtDHFR和TGF-β为靶点的抗癌药物、抗纤维化药物、抗结核药物和抗耐药菌药物的研究。

    姜杉

    姜杉

    助理创新师
    JIANGSHA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04年-2008年 黑龙江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

    2008年-2010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电子学硕士学位

    2010年-2015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

    2015年-2018年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8年-2019年 北京大学博士后

    2020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7年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科技创新奖

    2010年哈工大第九届博士研究生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获金奖第一名。

    学术成绩:发表期刊论文15篇,其中一作4篇,申请国内专利两项。

    主持和参与项目: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实时大视场无透镜层析成像技术》,主要研究人员。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涨落信号提取技术提高活细胞SOFI超分辨显微时间分辨率》,负责人。

    研究兴趣:研究新型病理成像模态和技术,例如激光发射显微镜、免标记成像、超分辨成像等,为快速准确对病理样本进行诊断提供帮助。

    林坚

    林坚

    博士,副研究员
    LINJIAN

    1998年在北京大学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4-2006年,在中科院微生物所工作,作博士后。2004-2007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07年,在北京大学北京核磁共振中心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09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北京核磁共振中心工作,任副研究员。2012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工作,任副研究员。2012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作,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有肿瘤细胞自噬和死亡通路里的重要蛋白,筛选与其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和夏斌教授一起从蛋白质核磁共振三维结构和细胞生物学功能上阐明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在自噬和死亡过程中的作用。筛选引起肿瘤细胞发生自噬和死亡的小分子化合物,以及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小分子化合物。研究小分子化合物在肿瘤细胞里的作用机制。并且利用这些小分子化合物研究在肿瘤细胞死亡过程中自噬信号通路的特殊变化及作用。利用荧光蛋白共定位,荧光蛋白互补,以及荧光素酶互补系统建立快速分析蛋白与蛋白,蛋白与小分子化合物相互作用的新方法。为蛋白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基于蛋白质三维结构设计的先导化合物研究奠定基础。

  • 罗琳

    罗琳

    博士,创新师
    LUOLI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1994年-2003年 本硕博连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本科,中科大电子系智能信息通讯专业博士学位。

    1999年-2003年 微软亚洲研究院做访问学生

    2003年-2016年 IBM中国研究院任高级研究员

    2016年-2018年 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副教授,兼创新创业学院助理院长

    2018年-至今 北京大学工学院助理研究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师。

    罗琳老师负责的超分辨率荧光显微影像分析项目,成像和分析软件功能已集成至公司产品,合作企业在法国巴斯德医学院、港大等成像会议进行的产品展示中获得用户“用过最好用最稳定的产品”多项好评;负责的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与用户建模项目中,提出了基于中文社交媒体内容的用户性格建模方法,并与腾讯和新浪分别合作世界杯与中网比赛的球星球迷画像分析。相关技术被腾讯视频报导的观看量超过百万,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社交媒体认知计算”项目获IBM研究团队项目最高奖“Outstanding Research Accomplishment Award”,且成功将研发的用户建模和智能交互技术用于智能问答、社交协同、用户舆情等实际应用中,客户包括华为,温迪,博世 Bosch,百事,招行,无锡工业园,IBM软件产品(IBM Connections, Rational, Websphere),并得到广泛认可。

    截止2017年,共发表论文19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14篇,其中5篇SCI(含JCR一区1篇,JCR二区2篇),7篇EI国际会议(ACM IUI,IEEE VCIP 等),获国际会议Best Student Paper Award一次。专利方面,曾任IBM研究院专利孵化委员会核心委员,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获7次IBM专利高原奖。其中已授权的发明专利23项,含IBM高价值专利一项。

    研究领域:包括超分辨率显微成像,医学影像分析和智能人机交互,有多年图像处理、交互设计、和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经验基础。

    李润涛

    李润涛

    所长
    LIRUNTAO

    博士,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1981年获郑州大学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1988年获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3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博士学位

    1993年-1995年 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6年-2000年 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2000年-至今 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1998年 德国波恩大学药物研究所DAAD高级访问学者

    2002年-2002年 美国Medinox药物研究公司访问教授

    2019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及成果:主要研究方向为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学功能研究;有机合成新方法、新试剂的研究。曾主持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0多项,已发表论文140余篇,申请专利10多项。为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李玥环

    李玥环

    助理创新师
    LIYUEHUA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13-2017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士学位

          2017-2023 美国佐治亚大学生理与药理学博士学位

          2023-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在校期间先后获得佐治亚大学全额奖学金、佐治亚大学2022年暑期优秀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并发表6SCI文章。

          研究方向:生殖毒理学、生殖机理学及抗流感病毒免疫学。


    梁艳琴

    梁艳琴

    梁艳琴
    LIANGYANQI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2008年-2011年 天津大学材料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11年-2014年 天津医科大学讲师

    2014年-2017年 北京大学博士后(药剂学)

    2017年-2021年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1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研究方向:创新药物制剂

    研究重点:1. 靶向纳米前药;2. mRNA纳米疫苗;3. 药物控释递送系统

    科研成果:在新型靶向纳米前药、mRNA纳米疫苗、药物控释递送系统、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及细胞转运机制等方面研究经验丰富,在Nano Letter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Theranos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Carbohydrate Polymers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8篇,申请中国专利3项,并长期担任Advanced Science,Theranostics,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等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校级基金1项、横向课题1项;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参与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加入京津冀中心后,承担1项验证技术课题“基于多肽-DM1偶联物的创新纳米制剂用于肝癌靶向治疗”。

    毛珩

    毛珩

    特聘副教授、博导
    MAO Heng

    光学工程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超视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长期致力于光学成像技术与图像重建算法研究,多年来深耕显微光学成像领域。超视计科技 HIS-SIM 产品研制负责人,FINER 软件开发负责人。作为负责人在研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项目和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作为技术负责人在研2项国自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作为核心成员参加2项科技部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和1项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近10年来发表多项国际期刊论文、发明专利、PCT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

    研究重点:

    1. 复杂超深显微体成像和算法;

    2. 新型无标记显微成像和算法;

    3. 复杂在体组织显微成像和算法;

    4. 高时空通量光学显微系统的智能控制体系

    招生需求:主要研发超分辨显微镜,希望招收电子、自动化、光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heng.mao@pku.edu.cn

    王爱民

    王爱民

    特聘副教授、博导
    WANG Aimin

    主要从事飞秒光纤激光器、特种光纤及微型化多光子生物医学成像等相关技术。1)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仅重2.2克,实现自由运动条件下小鼠大脑神经元高速高分辨的动态信号成像,入选中国科技部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Nature Methods 2018年年度方法;2)发明了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实现对自由运动小鼠海马CA1亚区的直接观测记录,在世界范围首次实现对自由行为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3)成功设计制作出基于人体细胞线粒体代谢物质自发荧光的手持式双光子显微镜,并成功实现其在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实验,实现了多项世界级技术和应用的突;4)系列生物医学成像用780/920/1030/1100/1560/1700nm飞秒激光器的研发和产品化,实现多项产品转化。 “集成超快激光器双光子光片显微镜”项目获得2018年第18届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22年,获得中国国家优秀专利奖,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实现相关产品的商业转化,突破实现国产高端成像设备在欧美反向销售突破。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

    研究重点:

    1. 微型化多光子显微镜;

    2. 多模态内窥镜成像系统;

    3. 无标记多光子疾病诊断技术;

    4. 多色超快光纤激光器;

    5. 人体磁成像。

    招生需求: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多波长多光子生物成像显微镜、微型化多光子显微镜、多光子无标记疾病诊断技术、多光子内窥镜系统、人体磁成像、飞秒光纤激光器等。希望招收物理、电子、光学、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wangaimin@pku.edu.cn

    席鹏

    席鹏

    博士,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
    XIPENG

    1998年在山西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习,获得博士学位。

    2003-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作博士后(导师:Prof. Jianan Qu)。2005-2006年,在美国Purdue University 作博士后(导师:Prof. J. Paul Robinson)。2006-2007年,在美国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作博士后(导师:Prof. Marcos Dantus)。2008-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院工作,任副教授。2009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学院任特聘研究员。

    主要从事共聚焦、多光子、超分辨纤维等生物医学光子学先进成像技术的研究。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现担任四份SCI收录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Scientific Reports, 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s, Micron, 和Chinese Optics Letters。同时担任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如Nat. Comm., OL, OE, BOE 等的审稿人。在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tific Reports, Opt. Expr., Opt. Lett.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40篇,总影像因子超过150。2013年获得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奖。已授权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8项,编辑专著2部。多次被OSA和SPIE组织的国际会议邀请作大会邀请报告。

    于娜

    于娜

    助理创新师
    YUNA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09年-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制药工程学士学位

    2013年-2016年南开大学有机化学硕士学位

    2017年-2020年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

    2020年-2023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

    2023年-至今京津翼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近年来发表SCI论文14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等,一作论文平均影响因子>1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研究方向:药物递送。


  • 姚泽山

    姚泽山

    创新师
    YAOZESHA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2010年-2015年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2015年-2018年 多伦多Synaptive Medical公司光学部件工程师

    2018年-2022年 安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

    2022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创新师

    科研兴趣:围绕神经科学的跨学科领域:功能及形态核磁影像分析、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建模、脑电、脑近红外、脑组织光学影像分析。

    科研成果:2篇美国及1 篇中国授权专利,7篇软著;5篇脑功能学方面的论文,5次会议演讲。

    承担项目:1.负责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国科生字[2019]50号)子课题;2.全程负责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京械注准20212210179: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d-pC-1;3.负责手术机械臂光学部件的设计及集成测试;4.负责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猫科动物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训练、手术、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

    张强

    张强

    973首席科学家
    ZHANGQIANG

    博士,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创新团队负责人。

    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95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2-1992年就职于医药总局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先后任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1989-1990年在日本国福冈大学药学部工作;1995年就职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先后任药剂教研室主任、药剂系主任,药学院副院长等。

    研究兴趣:分子药剂学与创新制剂临床转化,包括难溶药物、抗癌药物、大分子药物的新型递送系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

    科研成就:在AFM,ACS Nano,ADDR,JCR,Biomaterials等本领域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SCI引用进入药理毒理学ESI排名的前1%。率领北大药剂学科获得全国第一个药剂学创新团队,在重大专项药剂平台的申请与结题中名列前,973纳米研究结题评为第一并再度获得立项,建立了全院第一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完成创新制剂研究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50多项,开发上市多个创新制剂,有的产生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荣誉奖励:长期从事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承担国家973、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项目等。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药学会科技一等奖、吴杨奖一等奖等,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主讲主课,积极开设新课,获得学生好评。主编参编15部教材专著。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并电视授课。已培养研究生120多名,很多已成为单位领导或学术骨干。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大学十佳党员标兵、北京大学方正奖教金、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医学部良师益友等光荣称号。

    博士,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创新团队负责人。

    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95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2-1992年就职于医药总局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先后任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1989-1990年在日本国福冈大学药学部工作;1995年就职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先后任药剂教研室主任、药剂系主任,药学院副院长等。

    研究兴趣:分子药剂学与创新制剂临床转化,包括难溶药物、抗癌药物、大分子药物的新型递送系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

    科研成就:在AFM,ACS Nano,ADDR,JCR,Biomaterials等本领域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SCI引用进入药理毒理学ESI排名的前1%。率领北大药剂学科获得全国第一个药剂学创新团队,在重大专项药剂平台的申请与结题中名列前,973纳米研究结题评为第一并再度获得立项,建立了全院第一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完成创新制剂研究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50多项,开发上市多个创新制剂,有的产生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荣誉奖励:长期从事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承担国家973、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项目等。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药学会科技一等奖、吴杨奖一等奖等,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主讲主课,积极开设新课,获得学生好评。主编参编15部教材专著。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并电视授课。已培养研究生120多名,很多已成为单位领导或学术骨干。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大学十佳党员标兵、北京大学方正奖教金、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医学部良师益友等光荣称号。

    张旭

    张旭

    助理创新师
    ZHANGXU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2004年-2008年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系学士学位

    2008年-2014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学位

    2015年-2017年 清华大学生物系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博士后

    2017年-2019年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所宽带多媒体实验室博士后

    2019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创新师

    学术成绩:在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等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28篇,其中一作(含共同一作)4篇,申请国内专利一项,已授权。

    参与的科研项目: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2012CB316503,基于新一代表观基因组测序数据的细胞分化和肿瘤发生模型研究。2.面上项目,31671383,用新型偏振调制超分辨显微系统和生物信息方法来研究CTCF介导的基因组三维结构。3.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61327902,多维多尺度高分辨率计算摄像仪器。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170873,β-葡聚糖颗粒填装纤维状自组装肽作为疫苗载体的设计研究。5.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 计划),2009CB930200,应用纳米技术解决新型抗艾滋病药物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6. A类先导专项计划,XDA09030301,纳米药物项目。

    研究兴趣:1. 利用超分子自组装检测细胞标志物,以及生理生化过程的原位可视化,并以此构建有效的载药体系实现诊疗一体化。2. 将荧光成像技术与单细胞测序技术有机结合,同时用这两种手段在单细胞层面实现生物学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为临床上精准医疗提供帮助。

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