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1医疗器械创新讲堂开讲

 2021年12月10日至11日,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办的2021医疗器械创新讲堂在北京正式开讲。创新讲堂聚焦医疗器械领域创新成果转化,邀请来自高校、企业和医院等各领域国内生物光学成像和体外诊断领域专家,共同探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问题,落实国家对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使命要求。

 

协同

 

中心领导关怀重视

 

  创新讲堂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致开幕辞。王茤祥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发展原始创新为核心使命,采取大学“育种”、中心“育苗”、企业“育材”、区域“成林”的发展模式,构建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培育专业平台、研发原创技术、培育新兴产业、培养创新人才。他表示,这次讲堂意义重大。创新讲堂旨在破除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增加更广泛的创新源头供给,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建立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的有效通道。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院士、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参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合作交流的殷切期盼,并预祝创新讲堂取得圆满成功。

 

专家汇报高屋建瓴

 

  本次讲堂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程和平作了“微型化多光子显微镜进展”的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彭孝军线上作了“智能染料分子:从靶标识别到肿瘤诊疗”的主旨报告;

协同协同

 

  北京大学教授陈良怡作了“Overcoming physical resolution limits of fluorescence microscopes with sparse deconvolution(通过稀疏解卷积克服荧光显微镜的物理分辨率限制)”的主旨报告;北京大学教授侯仰龙作了“磁性纳米结构的生物医疗产业应用”的主旨报告;清华大学教授廖洪恩线上作了“医工融合助力智能精准诊疗器械的创新与发展”的主旨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徐立军作了“医用电阻抗层析成像研究进展”的主旨报告;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脏肿瘤科主任陆荫英作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肝胆肿瘤诊治防研领域的应用实践”的主旨报告;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董骧作了“从概念到上市—-医疗器械成果转化关键点解读”的主旨报告;北京大学教授魏勋斌作了“循环(肿瘤)细胞的活体无创光学动态监测”的主旨报告;清华大学教授马辉作了“穆勒显微镜与偏振数字病理”的主旨报告;北京大学教授钟凯作了“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的开发与临床转化”的主旨报告;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意钒线上作了“微波医学成像与智能可穿戴健康”的主旨报告。

 

协同

 

圆桌会议新瓶新梗

 

  创新讲堂特设圆桌会议环节。该环节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冯丽爽主持,报告嘉宾徐立军、陆荫英、董骧,以及北京协同创新京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晓丽,围绕医疗器械领域,从基础科学研究到临床应用、从临床落地转化到市场推广、从典型案例分析到初创企业运营管理以及产业基金投资考量等各个角度,畅所欲言,共话创新成果转化。

 

协同

协同

 

  整个讲堂中,嘉宾与观众频繁互动,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协同

  

  闭幕式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郝一龙对各位院士、嘉宾的出席和精彩报告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创新讲堂报告涵盖了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临床、产业化等多个维度,内容全面,氛围浓厚,交流热烈。将对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早期成果转化落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下一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继续积极开展合作交流,牢记使命和任务,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动力源。

  活动期间,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吕冬姣为与会嘉宾详细讲解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展厅,介绍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体制机制探索、全球协同创新、原创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及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的进展。冯丽爽陪同参观了世界领先的超分辨精准诊疗实验室和生物医学成像实验室,展示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原创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金安进行了项目申请流程介绍,对项目申请和论证过程中的要点作了解析和说明。

  据悉,2021医疗器械创新讲堂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创办的系列创新讲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