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研究所

智能制造技术是新兴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管理技术的融合技术,全面支持制造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综合集成等核心业务。从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虚拟设计制造到基于物联网和泛在网的虚实结合智能生产,从设备状态分析预测到设备感知,从单学科设计分析到多学科综合设计优化,智能制造技术呈现多层次多内容特点。智能制造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途径。

智能制造研究所在筹建期重点围绕微纳与多能制造、光电基科学仪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工业仿真软件、新科学仪器等专业方向,开展关键工程技术攻关、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为提升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赋能。微纳与多能制造:面向光学及光电子设备、生物及医疗设备等应用场景,发展微米、纳米级(0.1~100nm)的产品及其制造过程的装备;发展机械、超声、电/磁流变、等离子体/电致塑性/微波、激光/紫外线、固相反应/电化学等多场复合智能制造技术,开发先进的工艺方法及装备等。光电基科学仪器:发展基于光电子学原理,综合利用光电转换、微机电、微流控、电子和计算机等技术的科学仪器,包括:质谱仪、色谱仪、光谱仪等分析仪器及其关键零部件。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工业仿真软件、新科学仪器:发展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研发设计、仿真类、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类工业软件;发展采用新原理的科学仪器。

智能制造研究所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握国际技术前沿趋势,对接高校院所人才技术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于京津冀地区和我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制造强国目标。


联系人:黄俊

邮箱:huangj@jingjinji.cn

实验室
科研团队
  • 黄俊

    黄俊

    副所长
    HUANGJUN

    先后获得清华大学车辆工程学士和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车辆结构耐撞性仿真分析和实验评价技术。曾在航天科技集团从事飞行器系统结构和机构设计工作。先后从事主导空间机构设计,激光增材制造产品设计,特种轴承开发等课题,负责全三维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建设工作。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期间,实地考察了100余家民营制造型企业,从人才、技术到产业化项目,积累了产学研用资源的优化配置经验。

    刘源源

    刘源源

    博士,副教授,创新师
    LIUYUANYUAN

    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创新师。

    2007年-2011年就读于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获设计学学士学位;

    2011-201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获设计学硕士学位;

    2015年-2018年就读于剑桥大学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成果获得剑桥大学博士生应用研究奖。

    2018年于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担任研究助理;

    2019年-2020年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2年8月-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创新师。

    研究专长:有10余年的产学研的实践积累,参与多项国内外企业科研项目,比如美国波音、韩国LG等。近3年,以第一兼通讯作者发表期刊论文3篇,包括1篇发表在人因工程知名期刊Applied Ergonomics,以及2篇工程相关的跨学科研究发表在医学期刊。主持2个海外科研课题,1项获英国医疗研究所资助;执行1项英国国家艺术与人文科学基金。设计作品获得国际知名设计比赛大奖10余次和受邀参加国际展览4次,如IF Concept Design Award(Top 10/12000); 2016 Dubai Global Grad Show(仅有2个中国大陆的设计师作品受邀);为企业设计的多项方案已转化投产。

    研究方向:包容性设计与医疗健康设计、用户体验与服务设计、老龄化设计创新、设计管理、跨文化设计创新研究等。

    乔立红

    乔立红

    高级创新师
    QIAOLIHONG

    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高级创新师。

    1982年 北京理工大学学士学位

    1986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

    1999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6年-至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

    曾任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客座研究员,美、英、法国多所高校访问教授。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国际期刊《Smart and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副主编。

    主持和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预研及基础科研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承担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型复杂起重装备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管理与应用技术研究”和“集团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XX基础科研重大项目“基于三维数字样机的新型XX设计制造综合集成与示范应用”,近期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制造误差形态的装配性仿真表面几何误差建模理论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支持协同创新的研发设计流程与资源融合技术”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

    研究方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制造及智能制造。

    史民

    史民

    高级工程师
    SHIMIN

    博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创新师。

     

    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专业。2016-2020年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惯性器件主管设计师,负责宇航级惯性器件总体设计。2020-2022年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北京新风航天装备有限公司无人系统实验室副主任兼技术主管,负责智能无人系统装备总体研发。2022年7月5日-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创新师。

    专业特长:富有力学、导航与控制、飞行器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具有多年航空航天领域的从业经历,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在力学仿真软件、惯导产品、飞行器设计、智能无人装备研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

    王淼辉

    王淼辉

    所长,高级创新师
    WANGMIAOHUI

    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高级创新师。

    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高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科技新星,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金属3D打印、激光熔覆及粉末冶金成形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工信部重大专项等项目多项。共获得授权国际专利7件、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发表文章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茅以升科技奖,国家专利金奖、银奖等多项奖励。

    杨新

    杨新

    教授,高级创新师
    YANG XIN

    北京理⼯⼤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教授 研究⽣导师。曾担任⼯业设计系专业负责⼈、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职务,主管本科⽣、研究⽣培养和学科建设⼯作,2019年获得中国⼯业设计协会颁发的“⼗佳设计教育⼯作者”奖。

    专业研究⽅向⼯业设计⽅法及理论、产品创新设计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讲授研究⽣、本科⽣专业基础设计、未来产品设计、产品专题设计研究、产品设计与CMF “等课程。辅导学⽣多次获得IF优秀设计奖和红点概念设计奖,全国⼤学⽣⼯业设计竞赛银奖、北京⼤学⽣⼯业设计竞赛多项⼀、⼆等奖。

    作为项⽬负责⼈完成主要项⽬有韩国LG公司中国市场饮⽔设施调研及产品开发设计项⽬,法国电信公司产品设计与评价项⽬,国务院港澳办“国庆70年游⾏澳门莲花绽放彩车整体设计”项⽬,国庆70年游⾏湖北彩车创意设计⽅案《荆楚凤鸣》,获湖北省三等奖。参与⼴宗县⼈民政府设计与艺术学院战略合作协议项⽬,国家艺术基⾦“国防⼯业艺术设计创新⼈才培养”,国家社科基⾦“国际知识产权格局下的中国产品设计市场竞争⼒提升研究”等项⽬,有多篇论⽂在专业期刊及会议发表。

    曾担任教育部⾼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7年 -2012年),第⼆届中国机械⼯业教育协会⼯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2007年-2012年);教育部⼈⽂社科项⽬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管理委员会项⽬评审专家。


    姚宇鑫

    姚宇鑫

    工程师、技术运营师
    YAO YUXIN

    工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型浮式结构物总体设计,国家战略石油海上储体系研究,直接参与多型号国家重点舰船装备科研及工程管理工作,拥有多篇论文、国防科技报告、国内外发明专利等多样化的研究成果。

    周维虎

    周维虎

    高级创新师

    博士,1962年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二级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

    1983年-1996年在航空部北京第三零四研究所从事光电精密仪器及精密测试技术研究。

    1988年-1990年在法国Louis Pasteur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半导体制造精密光电测量技术。

    2000年在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1年4月至2003年4月在美国Wisconsin- Milwaukee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激光精密测量技术及设备。

    2003年5月至2004年7月在美国Oakland 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激光多维传感技术,2001年至2004年担任美国Automated Precision Inc.(Maryland,USA)公司高级研究员,专业从事激光传感技术及产品开发工作。

    自1983年至今一直从事光电精密仪器及精密测试研究工作,共主持完成50余项课题研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项8,发表论文16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编写教材1部,起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和规范4部。主持过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支撑计划、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面上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中科院仪器装备项目、总装预研与创新基金、装发军用测试仪器、国防科工委基础科研、科工局民用航天、科工局重点工程、航空航天部预研、北京市自然基金、上海世博会重点项目等研究项目。2011年至2014年在美国从事六自由度激光测量、激光智能传感器、激光测量仪器误差建模与修正等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美国Automated Precision Inc.公司制造的各类激光测量仪器与传感器,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07年至2010年主持研制上海世博会“光电监测系统”重点项目,在上海世博会得到成功应用,荣获上海世博会信息攻关成果特等奖、科技部世博科技先进个人称号。近年来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科技发明特等奖提名、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江苏省双创领军人才,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

    先后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国家02重大专项、863对地观测与导航定位领域发展战略、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发展战略、科技部科学仪器重大科技任务“十三五”实施方案、科技部先进制造与关键部件重大科技任务“十三五”实施方案、中科院重点科技计划等论证与编写工作。担任科技部十三五先进制造领域重大科技任务实施方案编写组专家/总体组专家、科技部十三五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技任务实施方案编写组专家/总体组专家、装备发展部xx8工程指南编写组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02重大专项光学曝光系统总体组专家、国家02重大专项项目验收专家、863项目验收专家、97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千人计划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评审专家、总装973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装发预研和基金评审专家、科技部科学仪器重大专项评审专家(技术专家、监理、中期评估专家组组长)、科技部国际合作评审专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杰青、优青、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地方合作、面上、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及成果转化评审专家,担任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团体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全国几何量长度计量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专家委员、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微纳测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无损检测与评价领域)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计量数据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无损检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光电信息与仪器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光电产业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湖北工业大学楚天学者教授,担任以下中外期刊审稿人:《Optical Engineering》、《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Spectroscopy Letters》、《Applied Optics》、《Journal of Rail and Rapid Transit》、《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Chinese Optics Letters》、《IEEE Sensors Journal》《中国航空学报(中、英文)》、《空间科学学报》、《中国激光》、《光学学报》、《光学精密工程》、《光电工程》、《红外与激光工程》、《航天器环境工程》等,担任《计测技术》、《测控技术》和《光电子》期刊编委,多次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Invited Talk),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秘书长和国际会议会场主席(Session Chairman)。

    中科院微电子所光电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光学工程学科带头人、精密检测技术学科带头人,研究团队成员近50名,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8人,在站博士后、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10余名。

  • 郑馨竹

    郑馨竹

    工程师
    ZHENGXINZHU

    美国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产品设计理学学士。设计领域为可持续性发展产品、纺织类软商品(Soft goods)、实体硬商品(Hard goods)。曾参与艺术家画展、元宇宙分析、NFT绘画等工作。

科研成果